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主体活动近日落下帷幕。作为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两万余名文艺工作者共同为人民群众奉献了一届艺术盛会。
9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新闻发布会,盘点本届艺术节的亮点和成绩。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演作品陈晨摄/光明图片
近20万人次走进线下场馆,超3.5亿人次共聚云端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介绍,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全国78家文艺院团、112个基层文艺团体近两万名文艺工作者共赴艺术之约,荟萃84台舞台艺术精品、145部群众文艺佳作、32个合唱团和1007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近20万人次走进剧场、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超3.5亿人次共聚云端,圆满实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
本届艺术节共有80余台优秀剧目完成158场线上线下演出。这些剧目主题鲜明、类型多样,涵盖戏曲、话剧、儿童剧等多种艺术形式。15部剧目获文华大奖,其中有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精神的话剧《塞罕长歌》、彩调剧《新刘三姐》等现实题材作品;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评剧《革命家庭》、舞剧《骑兵》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还有坚持守正创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等历史题材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之变,彰显了中国之进,回应了人民之呼,是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周汉萍说。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