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米开朗基罗生前将其大部分手稿付诸一炬,幸存下来的展品极为珍贵。这其中大多数源自于瑞典女王克莉丝蒂娜(Queen Christina,1626-1689)的个人收藏。这位迷人而不循规蹈矩的君王热爱艺术,放弃了王位而移居罗马,在这里建立了自己重要的艺术收藏体系。
《服丧的女子》,米开朗基罗,1500-1505,The J. Paul Getty Museum
正如盖蒂博物馆馆长蒂莫斯•波兹 (Timothy Potts)所言:“米开朗基罗的每一件不朽之作都起源于他的手稿草图,正是这些草稿记录了他创作的历程。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从泰勒博物馆(Teylers Museum)无与伦比的馆藏中精心挑选,并首次集中亮相美国,的确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对于紧握双手形象的研究,1496–1503, 米开朗基罗, © Teylers Museum, Haarlem
创作手稿——扣响了解米开朗基罗创作之路的大门
对于米开朗基罗而言,绘画是最基础且毕生的工作。学生时代的他通过临摹绘画学习艺术,此后,绘画成为他捕捉现实并记录其脑海中创作构思的主要手段。米开朗基罗始终致力于对于人体的生动描绘,并通过学习解剖了解肌肉与骨骼,将其对人体的逼真再现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转向右侧的男人体,1504-1506,米开朗基罗© Teylers Museum, Haarlem
这场设立于广州罗浮宫家居艺术中心的艺术展览,将近百件艺术展品自然地陈列在卖场的公共空间,甚至很多作品就在户外展出,没有设置任何参观门槛,你可以与展出作品亲密接触。
天文学家如何看待梵高的《星夜》?爵士钢琴家怎样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雕塑家会如何看一幅画?这些问题在新开放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放后,与BBC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