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人们共庆团圆。之后,佛首对公众展出。2月12日—3月14日,“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
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陈列厅序厅,位于展厅正中的佛首十分引人注目。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微微露出笑容,工艺精美,姿态庄严而温暖。为配合佛首展出,博物馆还将馆藏的27件北朝时期造像拓片等文献,特别是一组8件出自天龙山石窟第二、三窟的造像拓片,首次集中展示。展览同时呈现天龙山石窟基本情况、第八窟概貌和艺术风格、石雕佛首介绍等内容。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在中国石窟雕塑发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文物古董商山中商会等的驱动下,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国外。这次回归的佛首就是其中之一。
佛首的归家之路,经历了曲折又令人振奋的过程。
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一家拍卖行拟于东京拍卖疑似天龙山石窟的流失文物。经组织鉴定研究,判断应属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佛首。国家文物局启动追索机制,10月15日致函拍卖行,要求终止与该佛首相关的拍卖和宣传展示活动,予以撤拍。 10月16日,拍卖行积极配合,作出撤拍决定,终止有关宣传。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张荣(旅日华侨,浙江杭州人)取得联系,鼓励促成文物回归。10月31日,张荣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经国家文物局充分沟通,决定将佛首捐献中国政府。经过移交仪式后,12月12日12时,佛首安全运抵北京。这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
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这尊佛首开展了实物鉴定,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文物测试分析与健康状况评估。结果显示,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符合天龙山岩体特征,顶部和耳部发现彩绘痕迹,推断佛像原始状态应有彩绘。
经实物鉴定、科技检测并与历史照片比对,专家一致认为,该佛首源自天龙山第八窟北壁佛龛内佛像,应为1924年前后被盗。该尊佛首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具备北朝晚期至隋初的显著特征,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此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成功阻止天龙山石窟历史上流失文物在海外公开拍卖,促成文物捐赠回归,近百年来第一次从日本将天龙山石窟流失文物追索回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国家文物局将会同山西有关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早日促成佛首回归天龙山石窟。(记者王珏)
3月29日,演员表演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选段。当晚,缘梦·芳华——越剧《红楼梦2025版》舞台版和电影项目启幕宣推活动在福建芳华越剧院举行。
3月25日,冯开平在金灯寺敲钟。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山桃花掩映着历经千年风霜的金灯寺。66岁的守寺人冯开平微弯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这是3月22日拍摄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瓦窑村的油菜花田(无人机照片)。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