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9日晚在河北石家庄录制完成。本场晚会用别开生面的“戏曲印象”,谱写一曲山水相连、文化一脉的戏韵华章。
为持续推介“京剧电影工程”重要成果,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月27日,“京剧电影工程”收官之作《锁麟囊》北京首映式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
12月3日至5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展演共有3场,聚焦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50余位演员演出23个节目,原创新创节目占比80%,体现了当下语言类曲艺节目的整体水平。
在黄河流域的冀南、豫北、晋东南地区,广泛流传着落子腔这一戏曲声腔,包括武安落子、内黄落腔、上党落子三大支系。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受武安落子的影响,内黄的民间艺人在民间曲艺“彩扮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内黄地方音乐的丰富营养,奠定了内黄落腔的雏形。
富连成诞生于1904年,被誉为京剧“第一科班”,也是京剧大师的摇篮。在其4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培养了数百位学员,人们熟悉的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叶盛章、裘盛戎、袁世海等京剧名家皆出自这里,其办学历程是凝聚数代京剧人毕生心血的艺术薪传之路,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
历经腾退、修缮、保护后,作为京剧艺术交流传播中心的梨园公会,在北京市西城区开馆试运营。同日,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北玥与时代同行—讲好中国故事》演出发布会举行。
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主张戏曲创作者搬演旧剧时应该“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以便让观众“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历经20余载的不断发展,牡丹奖已成为挖掘曲艺新秀、促进曲艺创作繁荣的璀璨舞台。除了评出的奖项所体现的示范性、引领性,颁奖活动期间,中国曲协大力组织曲艺“送欢笑”“进校园”活动,并举办各层级研修班,进一步增强了曲艺艺术的社会效应,为“曲艺随时代,牡丹为人民”写下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