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剧种,尤其是地方小剧种,如何利用全国和地方性艺术“大节”,激活创新密码,激发创造活力,在更大的平台“被看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戏曲观众群的迭代,都让一些地方戏的市场越来越小、活性越来越低、创造性越来越弱。许多地方戏之所以还在不断创作作品、排演新戏,跟各种艺术节、戏剧节关系密切。形式多样的专业节庆、专业赛事让基层院团崭露头角,让地方剧种被人知晓。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这一现象就很明显。
从11月14日启幕,一直持续到12月底的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可以说是全国省级艺术节中规模较大、板块较多、品类较多、作品较多的一届艺术节。三年一届的广东省艺术节自1984年创立以来,一批批口碑和市场俱佳之作和一批批才华卓著的岭南舞台创作人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对于基层院团、地方剧种来说,艺术节更是调动地方积极性、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展现剧种创作活力的重要平台。从入选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终评的40台剧目来看,其中既包括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等省内重点剧种,又有客家山歌剧、西秦戏、花朝戏等地方稀有剧种。其中,西秦戏入选作品为一出现代戏,这也是这个从明代西北西秦腔传入粤东、于清初形成的闽南语系稀有剧种,在当地第一次创排现代戏。基层院团、地方政府以艺术节为创作节点,组织创作力量,挖掘本地文化,调集本地资源,以最佳状态在省艺术节上绽放光彩。这其中不乏令人瞩目者。以梅州市来说,该市有市、县两家山歌剧团和一个县级木偶剧团,广东省汉剧院也坐落在此。上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中,梅州大放异彩,以4台大戏进入终评、两部山歌剧作品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为人称道。在笔者看来,“梅州现象”不仅源于本土戏曲工作者对当地戏曲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艺术的重视、对专业创作者的信任和支持。早在2012年院团改革时,梅州就下决心、花力气把山歌剧团、汉剧院保护起来。本届省艺术节上,梅州有5台大戏进入终评,在数量上为全省地市级之最,这与当年留住队伍、涵养土壤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梅州的创作活跃,是在省艺术节中尝到甜头后的持之以恒、深耕细作,那么,深圳和惠州等地则是补齐短板、踔厉奋发。上一届广东省艺术节,深圳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一部交响套曲,而这一届,深圳及早谋动,推出了“出圈”爆火的舞剧《咏春》。该剧在首演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演出超百场,抒写岭南故事、中国故事的姿态和自信尽在其中。惠州市作为上一届广东省艺术节分会场,却没有作品参评。3年来,惠州憋着一口气,以艺术节为节点,依托惠州歌舞团这个全市唯一的专业艺术团体狠抓艺术创作,先后推出话剧、渔歌音乐剧、舞剧等作品。
本届艺术节还特别在参评剧目中设立了“小剧场”板块,让更多具有实验性、先锋性,小而精、小而美的作品进入大赛,也让青年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试验田。6部小剧场作品中,有两部是粤剧。作为广东大戏,粤剧在大舞台上不断守正创新的同时,也在尝试着以小剧场方式进入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视野,而他们,往往是更具购买意向和传播活性的市场群体。
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对专业舞台艺术节的质疑之声,认为很多作品纯为参赛作品、节庆作品,一经参评,拿个奖项,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甚至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个人以为,这种观点无法遮蔽艺术节庆对舞台创作尤其是基层院团舞台创作的促生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政府主导的艺术节改革办节方式、改善惠民推广、改进传播方式,尤其是引入市场评价机制。
(作者系中国文联首批特约评论员,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