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我生命的价值是京剧给的。”作为首届梅花奖获得者,年逾八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日前于在京举行的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研讨会上感慨,“我要把我的生命献给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198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创办表彰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的梅花奖,成为改革开放后推动剧坛复苏、催开姹紫嫣红的一朵“报春花”。40年来,726位梅花奖获得者在舞台上竞相绽放,成为推动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中流砥柱。
中国戏剧梅花奖奖盘图案(来自中国戏剧家协会)
坚守梅花坚韧品格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的品格也是戏剧人的品格。”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说,40年来,戏剧工作者坚守民族文化之根,传承传统文化之魂,推动梅花奖成为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重要奖项和品牌活动。
地方戏曲院团与机构工作的30多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对许多青少年戏曲演员练功时付出的艰苦印象深刻。
2023年10月,青年汉剧演员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练功。(新华社发)
“为了这门艺术,他们奉献了最美好的少年与青春时代,实实在在扛起了其实还不大扛得动的文化责任,这是一种巨大的生命付出。”陈彦说。
曾就职于江苏省昆剧院、现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的单雯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她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象征着坚韧高洁的品格,梅花奖对获奖演员“艺术”和“艺德”有着双重要求,这既是对演员的阶段性肯定,也对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单雯(右)主演昆曲《南柯梦》剧照(新华社发)
她表示,当下,戏曲演员面临的选择和诱惑很多,希望以梅花奖为激励,守住戏曲这方舞台。2019年获得梅花奖后,单雯承担了更多教学任务,努力把昆曲表演艺术传承给更多下一代,实现“姹紫嫣红开遍”。
梅花开在人民中
“‘梅花们’并非只在剧院的舞台上绽放,还常常走到观众中,与戏迷们在一起。”“二度梅”获得者、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说。
据介绍,中国剧协2005年组建梅花奖艺术团,活跃在祖国各地的边防哨所、厂矿工地、田间地头、医院病房、校园操场,开展公益性演出累计近180场,观众50万余人。
2013年5月,梅花奖艺术团在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慰问演出。(新华社发)
与会者认为,梅花奖与人民的联结,还体现在多演普通百姓生活的戏。
国家话剧院话剧《人间烟火》讲述一名新时代基层党员主持棚改工作、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2021年,主演涂松岩凭借该剧荣获第30届梅花奖。
涂松岩(坐)主演话剧《人间烟火》剧照(新华社发)
“能走进百姓心中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涂松岩说,要让百姓有认同感、亲近感,演员就要用精湛的演技诠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使戏剧艺术深入人心。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丽达也是第30届梅花奖获得者。从歌剧《扶贫路上》中的黄文秀、歌剧《沂蒙山》中的海棠,到音乐剧《山歌好比春江水》中的刘三姐,她出演的多是礼赞英雄、讴歌人民的作品。
王丽达(中)主演歌剧《扶贫路上》剧照(新华社发)
“对观众产生最大影响的,不是演员本身,而是我们塑造的角色。”王丽达说,“演员要用艺术的魅力塑造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后人树立好榜样。”
守正创新,花开不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位梅花奖获得者需要自觉承担的责任。”第28届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
曾小敏(左)主演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剧照(新华社发)
她主演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通过特效奇幻呈现“盗仙草”“水漫金山”等经典段落,探索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从影院走进剧院。
中国剧协2010年开始实施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迄今已完成50余部影片,有效扩大了梅花奖演员及其代表剧目的影响力,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插上了传承和传播双翼。
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新华网发)
全媒体时代考验着戏剧的生存方式。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今年推出的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创新传播方式火爆出圈,在全媒体时代对戏剧与互联网的结合作了有益探索,为中国戏剧和梅花奖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该剧曾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全程直播,吸引了近千万人次观看,近4000名观众发布了超1.4万条评论。该剧主创还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与观众、网友交流互动。
“二度梅”获得者、河南豫剧院名誉院长李树建也于近年带领豫剧演员走进直播间,将地方戏曲唱进普通人手中的方寸屏幕。
李树建(左)在直播间介绍戏曲服饰。(来自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
“要把直播间的观众当作剧场的观众,把点赞当作掌声,把留言评论当作调查问卷。我们一定要拥抱互联网,让更多人了解豫剧等戏曲,从而使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李树建说。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