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
相对于传统戏和历史剧,围绕现实题材进行创作的戏曲现代戏,以1919年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与生活为表现内容,是古老戏曲艺术不断适应当下发展的新体裁与新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先生编演时装新戏开始,戏曲中的现代戏已然走过了百年历程。如今,蓬勃发展的现代戏舞台创作,呈现出更加贴近时代和更具生活化的样式与特点。
在中国戏曲走向更具现代性表达的探索道路上,现代戏成了最具引领性的阵地和最富成效的表现形式。
淮剧《小城》剧照 王译梓摄/光明图片
1.构成鲜活生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时代镜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评剧《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豫剧《朝阳沟》为代表,出现了一批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妇女追求思想解放、有为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现代戏剧作,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戏曲唱段至今依然广为传唱。现代戏最大的题材优势就是能够将传统的戏曲艺术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时期最鲜活、最生动、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时代镜像。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百年的时代节点,集中涌现出北京京剧院《石评梅》、山东省京剧院《燕翼堂》、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枫叶如花》、江苏省昆剧院《瞿秋白》、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党的女儿》等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与牺牲,有的侧面抒发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既有群像塑造,也有个体刻画,从不同的艺术角度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党的百年华诞献礼。红色革命题材现代戏创作也由此在戏剧冲突、形象塑造、舞台呈现等多个领域达到了新的时代高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题材戏曲创作路径。
新时代现实题材现代戏创作成就同样引人注目。河北梆子《李保国》、沪剧《敦煌女儿》把创作视角投向了对新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歌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干部和驻村书记形象在芗剧《谷文昌》、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等剧中有精彩的演绎。为进一步推动现实题材剧目创作,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了“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其后各省陆续跟进,集中发掘、孵化、推出了一批现实题材剧目,其中秦腔《楷模村》、长沙花鼓戏《花猪司令》、锡剧《装台》等都是关注现实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优秀之作。
曲剧《鲁镇》剧照 资料图片
京剧《主角》剧照 资料图片
2.“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足见优秀剧目对剧种发展的重要意义
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鲁镇》以鲁迅笔下祥林嫂为表现对象,重新建构演绎了发生在鲁镇的故事,将原本影响不大的河南曲剧和一批青年曲剧演员带到了聚光灯下。满族新城戏原本是偏居东北一隅的地方小剧种,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这个以演出清军入关故事为强项的“天下第一团”,近年通过创排现代戏《洒下一米阳光》,实现了剧团时隔五年后的再度进京演出,为该剧种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戏曲界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说法,足见优秀剧目对剧种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有300多个地方剧种,除了京昆一类历史悠久、程式化程度高的剧种以外,还有大量活泼生动、载歌载舞、贴近群众的地方剧种,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往往会为这些地方剧种赢得新的发展动力。
新时代以来,一些剧种围绕某类特定题材开展专题创作,逐步积累下可谓“现象级”的现代戏作品群,不断增强剧种影响力的同时,也将更多优秀戏曲表演者推向更高的艺术平台。比较突出的有河南豫剧院三团推出的“公仆三部曲”《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真实再现了基层党员干部舍小我、顾大家的感人事迹;江苏省淮剧团近年持续打造的“灵魂三部曲”《小镇》《小城》《小区》,则是关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们观念意识成长的阵痛与飞跃。还有一些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的作品,如粤剧《红头巾》在记录下一段波澜壮阔的华侨妇女移民史的同时,也为粤剧增添了更加广阔的观众群体。
3.展现新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
当传统戏曲艺术进入现代生活的时空表现领域,展现出的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使戏曲舞台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和日新月异的新生活,为现代戏的舞台表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滋养。
从视觉呈现而言,不断出现的新科技推动着舞台装置与灯光语汇成为亮眼景观。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以一种悬浮笼罩的布景方式营造出敦煌壁画神秘壮丽之美;国家京剧院新近推出的《主角》则通过巨大的转景与转台,将人中戏、戏中人、戏中戏的情节立体动态地表现出来,带给观众新的视觉体验。
音乐创作上,现代戏音乐逐步建立起一种整一性音乐结构模式,主题音调贯穿手法和典型化音乐创作观念不断强化。随着表现题材的扩容,一些剧种在原有音乐体制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以适应题材发展带给音乐创作的挑战。如湖南花鼓戏《夫子正传》是根据花鼓小戏《讨学钱》改编创作而成,剧中对张夫子命运的展现始终在他与时代双轨的相依、错位中进行,音乐创作则以传统花鼓戏曲调《宁乡讨学钱》为基础,在曲牌体中运用板腔体发展技法,使花鼓戏音乐充满了新气象。
同样,戏曲的表演与导演语汇也在创作中获得新赋能。现代戏既不脱离生活真实又保持着戏曲艺术特有的虚拟性审美法则,其中的尺度与空间为戏曲带来强大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作为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的戏曲新样式,现代戏所做的探索与取得的经验是引领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对于守正与创新关系的思考和实践,是现代戏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所在。同样,这种带有探索价值的题材创作也为戏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题材表现上,如何将外在戏剧冲突有效转化为人物内心情感,使之更加符合戏曲艺术的表现规律;在音乐创作上,如何坚守剧种音乐特色,合理运用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在表演追求上,如何将以“四功五法”为核心的传统表演体系更好融入对现代生活的表现话语之中,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反复摸索,取舍平衡。当前,戏曲艺术需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需要拓展新媒体、新平台的传播渠道,需要关注文旅融合的新业态,这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新问题,也是戏曲艺术长久发展的核心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决定着戏曲现代戏的命运与走向。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0日16版)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