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文页面 > 正文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再现名角儿风采,为戏曲教学、学习提供新手段,创造戏曲传承新生态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

日前,一场主题为“当科技遇见戏曲之美”的直播活动,吸引了超700万人在线观看。这场直播的最大看点是,借助人工智能、6DoF等数字技术,让近50部经典剧目以全新样貌跟观众见面,观众可以零距离体验戏曲的“唱念做打”。

这场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和腾讯发起的直播活动,拉开了“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的序幕,让人看到数字技术赋能戏曲传承传播的巨大潜力。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打造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资料图片

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打造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资料图片

人工智能修复戏曲影像,再现老艺术家们的风采

直播呈现了一段近50部经典戏曲作品的高清影像合辑,包括《逍遥津》《九江口》《古城会》《天仙配》等经典作品,涉及京剧、昆曲、越剧、川剧、豫剧、评剧、粤剧、黄梅戏、淮剧、秦腔等不同剧种。

这些戏曲作品的影像,多拍摄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放置时间太久,很多作品存在残缺、抖动、划痕、闪烁、噪点、模糊等各种问题,有些胶片和磁带甚至一碰就断。要重现胶片上的戏曲影像,须对胶片进行修复。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修复效率。一位修复师介绍,人工修复流程繁杂琐碎,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需要几个月,才能修复完成一部戏曲片。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能力,随着“修复经验”的增加,面对影像的各种问题,能够从“修复记忆”中,快速找到最优修复方案。

人工智能修复技术,不仅能填补残缺,还注重影像的细节和质感,能让影像呈现更加细腻鲜活。比如,戏曲片《天仙配》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如今不仅画面模糊,一些人物面部还被噪点遮挡。在修复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重现了人物面部的轮廓,还通过模拟仿真技术生成人物面部的细节,甚至每一根头发丝和睫毛都可以被完美呈现出来。

“今天很多人并未见过梅兰芳等戏曲名角儿,通过修复后的高清戏曲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名角儿真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欣赏他们原汁原味的表演技艺。”昆山当代昆剧院演员林雨佳说。

这次直播播放的近50部剧目是“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利用人工智能修复技术修复的首批作品。“我们的理念是修旧如旧,不仅做提升清晰度等增强处理,还希望最大程度还原被修复作品的年代感,例如色调、音质等,尽量保留过去年代的特色。”参与修复工作的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扩展媒体中心负责人许晓中这样说。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戏曲影像,被业界专家视为戏曲文化传承的创新举措。国家京剧院创作和研究中心主任彭维认为,修复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戏曲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又增添了视觉冲击力,全面提升了戏曲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次修复戏曲影像,既是一次技术实验,也是一次艺术实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说,希望通过首批作品的修复,既进行技术的沉淀,又促进相应修复标准的制定。

数字化的雕刻式记录,为戏曲研究、教学、学习提供新手段

镜头缓缓推进,聚焦在舞者身上。视频中的“梅妃”身穿淡粉色长袖舞衣,长裙曳地,纵身飞舞,犹如惊飞的鸿雁,这是《梅妃》选段中最经典的舞蹈——惊鸿舞。

直播运用6DoF技术将惊鸿舞解构,高清展现了演员手腕转动、眼波流转等十分微小的动作和神态。观众可以在画面中“自由行走”,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观看,还可以任意放大缩小舞者的表情动作。

6DoF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让直播内容立体丰富、增强观看的沉浸感,更在于为戏曲研究、教学、学习提供了新的手段。

程式是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唱、念、做、打,皆有程式。传统戏曲要求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程式化,每个程式动作都有一定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如“起霸”表示大将出场,“走边”表示夜间疾行。戏曲学习之难,难在学习戏曲程式,因为所有程式都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

6DoF技术能够360度逐帧高清拍摄记录下戏曲演员的每个动作细节、细微表情,还可以反复放大观看。“这种数字化的雕刻式记录,让戏曲表演的一招一式都一目了然,为戏曲学习者提供了标准范式。通过反复放大观看相关程式动作,戏迷们不用拜师,完全可以自学戏曲。”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演员王梦婷说。

新技术带来的拍摄记录和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于戏曲的传承和研究同样具有不一样的意义。比如,戏曲武戏中很多弥足珍贵的独门绝艺,因技艺动作的传承繁难、严苛而导致鲜见舞台、几近失传。利用6DoF技术对武戏演员的表演进行360度逐帧高清拍摄记录,然后在放大观看时,对相关技艺动作进行分解,就能总结出动作的要领。舒展说,根据这些可以制作戏曲教学课件,大大提升戏曲教学效果。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看来,戏曲影像资料是记录、传承、保护、研究戏曲艺术的重要基础,当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没留下影像资料,导致后来的荀派研究缺少了最重要的原始素材。今天全国有成百上千的剧团,每个剧团至少有几百部戏,如果能够利用像6DoF一样的技术手段,将所有剧团的作品都进行全景式记录,那将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创造戏曲传承新生态,探索戏曲文化新模式

利用人工智能影像修复、沉浸式媒体、6DoF、点云建模等技术,可以让经典戏曲影像焕然一新,让戏曲程式动作更立体,让戏曲传播方式更多元,让观众获得更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数字技术为戏曲艺术带来的远不止上述这些。”王馗指出,如今数字艺术已经介入戏曲传承传播的各个环节,正在帮戏曲创造新的生态和业态。比如,利用网络直播技术,戏曲直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抖音发布的戏曲直播数据显示,2022年在该平台上开播的戏曲剧种达231种,戏曲直播超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25亿,场均观众3200人次,相当于每次直播都是一场中型演出。戏曲直播既为戏曲文化打开了更大传播空间,也收获了更多年轻观众,这说明新的戏曲生态正在“云端”形成。

王馗认为,戏曲不仅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留存舞台瞬间,更要把数字技术引入戏曲创作,丰富戏曲表现形式,缩短戏曲艺术与现代观众的距离。

“从创作层面来说,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可以利用灯光等幻化出许多传统舞美技术无法呈现的场景,使现实环境和虚拟世界完美融合,为戏曲表演创造出全新的舞台空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统文化要想获得生命力,须回归当下生活,满足年轻人潮流化的审美需求。王馗认为,借助数字技术让戏曲焕新,不仅要让经典戏曲作品实现高清永久保存和便捷传播,更要让戏曲国潮化,让戏曲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焕发新光彩。

此外,数字技术还能为戏曲版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专家指出,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传统戏曲数字资源库,能够为戏曲版权保护、戏曲数字化存储提供有效支撑,为戏曲的市场化运作、版权确认提供高效助力。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8日13版)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在北宋,东京人往往以喝粥开始美好的一天,每日五更时候,“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024-02-23 10:02 《东京梦华录》 食疗养生 宋代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