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文页面 > 正文

“抢救性”记录古老剧种百年变迁

“抢救性”记录古老剧种百年变迁

《昆曲口述史》书影。安徽文艺出版社供图

“抢救性”记录古老剧种百年变迁

受访的昆曲旦角名家沈世华在《牡丹亭·游园》中饰演杜丽娘。沈世华供图刘大雁摄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也是首批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之一。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十五贯》到持续热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古老的昆曲不断绽放出别样风采。

去年底,历时14载的《昆曲口述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共10卷,300余万字,通过对140多位有影响力的昆曲相关人士进行系统深入访谈,记录呈现鲜活个体人生经历和真实历史细节,反映当代昆曲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历程,是一项抢救性的重大文化工程。

主持人:姚巍黄敬惟

专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郭义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

李敬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刘祯(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南昌大学特聘教授,梅兰芳纪念馆研究员,《昆曲口述史》主编之一)

喻静(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一份珍贵的集体记忆

主持人:《昆曲口述史》记录了哪些内容?这部书的独到之处有哪些?

喻静:《昆曲口述史》是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申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至课题成果正式出版,整个过程前后历时长达14年。

昆曲艺术有着600多年历史,《昆曲口述史》团队用14年坚持完成这部当代昆曲从艺者的自我展示,助力推动昆曲这一传统戏曲的当代延续。

《昆曲口述史》的采访对象涵盖了2010年前后活跃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浙江昆剧团、湖南省湘昆剧院、永嘉昆剧团等昆曲院团的昆曲从业者,以及相关昆曲艺术和理论工作者,对他们进行采访和录音、录像。最后呈现在这部口述成果中的昆曲人数总计140余人,其活动分布区域涉及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温州、金华、长沙、重庆、石家庄、高阳等地,为昆曲艺术保存和抢救出了大量珍贵的、鲜活的口述资料。煌煌300万字的资料,足以见证前辈们为昆曲传承所付出的心血、所留下的重托。

刘祯:相较于以往及其他研究,《昆曲口述史》在访谈对象方面是迄今为止昆曲口述研究最为全面和广阔的一次。除了昆曲主要院团所在地的艺人,也包括一些草昆(指相对更贴近生活、雕琢较少的昆曲表演形式)与地方戏昆腔中的艺人。从采访对象的身份来看,不仅包括昆曲各行当演员,也包括编导音、曲家、教师、学者和院团管理者等。

在我们看来,即使某个剧目可能演得不多、演员也不是很有名气,但只要从剧目表演的传承角度看有研究价值,就应当去采访他们,留下相应的信息以供后人所用。

主持人:进行《昆曲口述史》的记录过程中,都有哪些不易?

刘祯:《昆曲口述史》的完成,对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意义。立项后,开完开题会的第二天,我们就得知一些昆曲老艺人离世的消息,这样的情况在课题完成的过程中时有发生。

记得当时我们课题的一个小组准备到浙江海宁采访老艺人周瑞深,打电话相约时,周老先生还对我们表示欢迎,但等到小组赶到浙江,周老先生却已经去世。在本书出版后,我们做了不完全统计,已经有30多位接受采访的老艺术家离世,因此该书是对老艺术家人生经历的重要保存和记录。

喻静:在这14年间,有不少已经联络好准备进行口述的昆曲人,没有来得及访谈就不幸离世;还有一些进行口述访谈的昆曲人,没有等到口述成果的出版。这些不可弥补的遗憾,正说明了《昆曲口述史》所做工作的及时、重要,那些曾经在昆曲艺术传承和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用这样一种方式,和我们重逢。

探索口述史研究

主持人:近年来,口述史是一种颇受关注的研究方法,但也面临一些争议。《昆曲口述史》在完成的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探索?

谷曙光:十卷本的《昆曲口述史》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它为戏曲的口述史立了一个标杆,代表着戏曲的口述史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中西合璧,树立了可以传世的一种标识和标志。

从阅读的层面来说,140余人规模的口述史,好看、耐看,引人入胜,很有亲和力,以故事细节取胜。10本书当中,读者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艺人、曲家进入,反复推敲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这套书的受众面是广阔的,它呈现出来是一种集体记忆,一种整个剧种多方面、系统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部多个体的生命史,140多个曲家、艺人、研究者,是“多声部大合唱”,让我们得以感受100余年间昆曲艺术发展传承的温度和脉搏。

刘祯:口述史是一份宝贵的文献库。与书面记忆不同,口述史有更多细节,可以活化历史情境,也能够校正和补充历史记忆。

当然,口述史也存在一些局限。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当事人出自自己的角度会有不同看法和表达。同时,还有书面记忆向个人记忆的渗透和转化,当事人可能阅读报道、阅读各种历史,然后这种记忆会渗到个人记忆,从而被误认为出自个人记忆,这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

此外,口述者在表述中,也可能很随机、偶然地或者因某些内在原因对一些历史信息或事件进行隐藏。隐藏的部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的,这是作为研究者的工作之一。

同时,历史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也不容忽视。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十五贯》,当时在排演过程中,演员并没有预料到后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但如今回想起来,他们才意识到这件事对他们的人生乃至整个昆曲事业和昆曲的发展形成了如此巨大深远的影响。在口述史的记录和研究中,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值得重视。

主持人:《昆曲口述史》的学术和历史价值都有哪些?

郭义强:不同于单纯的文字记录,《昆曲口述史》项目包含了很多专业的录音录像材料,这些都是珍贵的原始资料。

李敬泽:从学术角度来看,《昆曲口述史》为开辟更多昆曲研究角度打下了基础,我们应当在口述史资料的基础上,去进行更多考证、比较、甄别、归纳等。口述史资料的整理如同开垦出一块田地,未来需要更多研究者的不懈耕耘,对此我非常期待。

昆曲不仅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更保留着无限生命力和可能性。所以实际上这本书也为展开昆曲当代史叙述提供了良好基础。

见证助力昆曲传承

主持人:《昆曲口述史》的完成出版对于未来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意味着什么?

谷曙光:《昆曲口述史》是与事件史互文、相互勾连的。无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还是对李慧娘鬼戏的讨论、批判,再到新世纪青春版《牡丹亭》的热演,乃至于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对这些事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这些不同角度的讲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剧种100多年来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郭义强:我们常说打造精品,十年磨一剑,但真正花费十年以上功夫打造一部图书并不容易。这套书前后用了14年,采访涉及多个省份,形式包含文字采访、录音、录像,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昆曲口述史》的特点是系统、细致、鲜活,为每位采访对象做采访小结、整理出关键词,不仅展现了工作的认真细致,也为今后作为学术资料使用提供了便利。书中保留了访谈中很多鲜活的内容,原汁原味,生动感人。我想,这套书对从事舞台艺术、戏曲特别是昆曲的年轻一代,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项抢救性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对很多年事已高受访者最后的采访记录,堪称珍贵。

李敬泽:昆曲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学习昆曲也是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昆曲口述史》不仅采访了名角,也对昆曲发展史中各个环节上的当事人均有所涉及,完整地呈现昆曲艺术百年来的整体生态和发展。

昆曲的历史不是封闭的,它应该是面向当代敞开的历史,所以,《昆曲口述史》的出版为我们展开昆曲当代史的叙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四川大学博物馆 荟萃西南地区人文自然珍宝

    四川大学博物馆 荟萃西南地区人文自然珍宝

    “四川大学博物馆注重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从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力求增强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兴趣。”

    2024-07-02 14:56 四川大学博物馆
    没有一个“夏”字,却句句都是夏天

    没有一个“夏”字,却句句都是夏天

    有难忘的回忆,有未知的惊喜,有无数正等待慢慢实现的璀璨梦想,是的,这就是夏天。

    2024-07-01 10:03 夏天
    微综艺碰撞出“治愈”火花

    微综艺碰撞出“治愈”火花

    网络微综艺《我爱我很棒旅行日记》日前收官。作为今夏最与众不同的一档多人旅行Vlog,该节目以“旅行日记”的形式聚焦余秀华、完颜慧德、苏敏、邓静四位有不同故事和经历的女性嘉宾,凭借真实治愈的“碰撞”受到大家喜爱。

    2024-06-25 17:21 余秀华 《我爱我很棒旅行日记》
    文戏不“温” “奇”上立意

    文戏不“温” “奇”上立意

    京剧和国画都属于国粹艺术。以京剧的艺术样式表现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是一件有探索意义的艺术创举。新编京剧《齐白石》截取20世纪20年代享有盛誉的齐白石“衰年变法”这段重要人生经历,表现他执着于艺术理想,不为世俗功利所驱,只为艺术求索,终于成就了常人所不能成的业绩。

    2024-06-19 11:34 新编京剧齐白石
    恭王府博物馆展示馆藏皮影精品

    恭王府博物馆展示馆藏皮影精品

    近日,“世间日月影中乾坤——恭王府博物馆藏皮影精品展”在位于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馆东二区展厅开展。展览以历史上恭王府与蓟州皮影的联系为线索,介绍清代皮影戏在北京城繁荣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清代王府的养班习俗等。

    2024-06-06 09:54 皮影戏 恭王府博物馆
    二里头: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清晰足迹

    二里头: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清晰足迹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首个大型都邑,为研究中国都城规划制度的开端,青铜礼乐制度的形成,最早核心文化的出现,从古国到王国的转折等重大考古、历史问题,提供了关键信息。二里头时代,中华文明实现了从“多元”到“一体”的转变,二里头文化诞生与发展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4-05-30 09:51 二里头文化 中华文明礼乐文化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眼下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五千多年前的先民更中意什么样的春日出游穿搭?三个看点带你认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2024-05-20 10:38 甘肃省博物馆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