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盛德也认为,“非遗”保护需要社会参与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参与,让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文化才能源远流长,“非遗”才能连绵不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实现活态传承
江西省婺源县甲路村,一切都与一把伞有关。晒伞架、上伞杆、打小孔、装伞楗、绕伞边、裱伞布……每一把油纸伞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才可制作完成。如今的甲路,家家户户都和油纸伞密切联系在一起。年轻些的,在厂里学习技艺,绘画装裱;年长些的,在家里也不闲着,选材、锯竹、劈条、削骨,然后再把这些半成品送到厂里继续加工制作,油纸伞制作技艺在助推乡村发展中实现了活态传承。
农村“非遗”油纸伞制作工艺得到新的传承和发展。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保护农村“非遗”的同时,如何将“非遗”项目做“活”,带来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非遗+”的道路,对于挖掘乡村振兴的文化要素至关重要。
专家认为,束之高阁并不是保护,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非遗农耕文化,只有回归生活,回归大众,让其处于变化、发展、升华的动态之中,才是传承非遗的终极目的。
“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要合情合理地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今的休闲、旅游和经济活动中重现生机,让灿烂的文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振兴增添意蕴。”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说。
从产业视角看,要重视开发具有民族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积极开发戏曲、民歌、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积极开发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加决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民间艺术产品系列,推进民间艺术特别是传统工艺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带领农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