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种民间传统技艺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纯手工纺织的这种品质最优的夏布,市场价格仅1000元一匹,普通的夏布则为300元一匹。“日本经销商曾给我拿来一个日本制造的书包,这个包用布也就一尺多,能卖到900元。”谭智祥说。
失传并不只是谭智祥的烦恼,我国许多“非遗”技艺都面临这样的困境,由于很多“非遗”技艺都散落于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自身保护与传承的能力有限,不少“非遗”保护在政策扶持下,处于勉强维持状态。此外,城镇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非遗”的存续环境,致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以适应现代生活,传承空间萎缩,传承条件困难,还有部分传统手工生产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一些保护理念不正确或保护措施不得当,对“非遗”保护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非遗”面临的消失困境使得乡村的非遗印记、文化注脚正在减少甚至消亡,如何把乡村文化传承下去,延续乡村文化印记,面临诸多挑战。
刘魁立认为,文化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乡村的庙会、集市、节庆活动,让它们回到村落中、回到村民的生活中。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和传承;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它们“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宣传展示更应该走进乡村,近距离接触农民。
2017年10月11日,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甲路村村民举行抬阁巡街游行活动,庆贺金秋喜获丰收。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看来,非遗保护,民众参与至关重要。“以人的活动为主要传承途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基本特征。在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和指导下的民众参与,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保护的关键;而代表性传承人和民众的传承行为的耦合和同一,则是检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质量的重要指标。”徐艺乙表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民族群众朝夕相伴。在当代,民众积极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恢复与重建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生活方式,应当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