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群体,特别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以及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有了充满稀奇和欢喜的新体验。第一次看儿童剧、听交响乐、与专业演员同台表演……这些“远道而来”的,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样式,近距离地呈现在偏远地区的师生们面前,让人们看到了在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消除文化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距离的羁绊正在因各方的关心与支持而减少和消除。同时,这也把另一个问题摆到了桌面:原本“乡里乡亲”的本土非遗却变得陌生起来。
不久前,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众多非遗传承人连续多日深入地处偏远地区的学校和村落进行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现场,被围观追捧的火爆程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少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类表演,还有村民笑称:“今天可真是看稀罕啦。”
事实上,参加展演展示的非遗项目基本上都是从西安本地申报上来的,这自家人观自家的老手艺、老绝活,怎么就稀罕起来了呢?
原因也不复杂,见得少自然就稀罕了。以西安周至县的省级非遗项目周至复兴武狮为例,这类需要多人合作表演的节目,现在只有在大型节庆活动上才有机会露脸,且大多出现在城市的繁华广场上,以至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和乡村少有机会与这些大型演出类非遗项目亲密接触。此外,非遗项目虽说乡土味浓厚,但地域性也很强,往往隔上几里路、翻过几座山,就不为人所知了。而当前一些非遗项目“来自农村、汇聚到城市”的保护和传播路径,也造成人们只有在专门的非遗博物馆或陈列厅时,才能观赏到曾经就在身边的非遗的展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