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上新闻的频次,越来越高了。继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这两天,故宫角楼餐厅又开起了火锅店。点菜的菜单做得像圣旨,让食客能玩一把“奉旨点餐”;据说,餐厅还尽最大程度复原了慈禧曾经的“万寿菊花锅”,真是让人隔屏也能感受到全新打造的“菊花火锅”的活色生香……而在此之前,《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电视节目,更让故宫的古建筑、文物珍品等一度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
用时髦的话来说,故宫已经成了一个超级大IP。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不久前更透露了一个数字:故宫文创产品收入早在2017年时就已达15亿元。可以说,故宫的“网红成长史”不仅是妥妥的成功营销案例,更足以为国内众多公共文化类展馆借鉴。
换个角度看,故宫越来越“火”,很大程度上折射的是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旺盛需求。普通的奶茶、咖啡、火锅搭上“故宫”元素后,似乎就变得“文气”起来,人气跟着就来;一支普通的国产口红打着“宫”里的旗号,身价立刻暴涨,很快在网上脱销。凡此种种,都在说明文创产业的发展潜力。
与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说到底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世界需求的品质消费,讲究的是审美、格调、品位。实际上,即便是已经“自带流量”、在文创产品开发上先行一步的故宫,也时而陷入争议。比如,今年的灯会,很多网友通过互联网直播等形式隔屏观灯后,忍不住吐槽,建筑灯光过于炫目,像“蹦迪现场”,还有人说,“灯光秀的审美有点土”。审美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情。网友对故宫灯光秀褒贬不一,本身都是在关注灯会的基础上生发的,而这都是公众对文化消费品质的一种直接诉求表达。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一些意见看似是批评,其实无非是希望故宫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活动能办得更好、更出彩。
新的一年,荧屏上涌现一大波观察类综艺。不管是主打女明星私下真实生活的《我家那闺女》、90后社交观察类真人秀《美好的遇见》、聚焦女明星婚恋生活的《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儿们的恋爱》,在收视表现上都不错
图为电影《飞驰人生》剧照。 图为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剧照。 图为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图为电影《新喜剧之王》剧照。 “过年到影院里看一两部电影”,已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的文化消费之一
原标题:胡同里满目雕梁画栋还是北京吗 《导则》中的图例,形象直观。街门过度采用苏式彩画进行装饰,色彩不符合老北京的风貌特征。 千百年的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底蕴深厚、独一无二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