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评书价值被低估 传统艺术要占领新媒介

2019-03-07 15:01:2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去年秋初至年底,几位传统艺术的代表人物相继离世。尤其是单田芳的与世长别,激起了人们对评书艺术的怀念,也引起关于单田芳之后评书艺术如何传承的担忧。

单田芳的评书有他鲜明的个性特征,沙哑但却富有表现力的嗓音,表演时饱满的情绪所传递出的强感染力,以及对古老评书融入个人风格的创作,使得他的演播作品有单刀直入的快节奏,聆听过程扣人心弦。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这个说法一方面说明单田芳的评书很接地气,另一方面也客观表达出评书传播渠道的单一与庞大。在收音机未普及之前,评书是街头艺术,演员需要在公共场合与观众面对面,而在几乎家家一台收音机的背景下,评书演员第一次借助现代媒介,成为过去时代的明星。

收音机的便携性打破了评书传播曾经口耳相传的特征,解放了听众的收听限制,在田间地头、庭院餐桌,大人与孩子扭开旋钮,即可在固定时间听到讲得栩栩如生的评书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造星机制,而单田芳则是收音机时代造就的明星。

当然,听评书之所以在过去成为最主流的娱乐享受之一,在于它富有丰富的文学汁液,它的文学性来自于《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小五义》《杨家府演义》《英烈传》等古典著作,也来自于评书艺人以口头文学表达形式为这些古典著作灌注的民间情感,两者融合,才缔造了评书强大的传播力与生命力。

“单田芳在民间的影响力一度超过金庸”,有媒体在单田芳去世后如此表示。这个观点并不夸张。金庸小说盛行时,虽然阅读门槛也不高,但在底层表达上,单田芳的无死角传播,还是更胜金庸一筹。对于为何不把金庸小说以评书形式表达出来,单田芳的解释是,金庸小说太过严密,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这个解释被网友解读为单田芳的“情商高”,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评书与金庸小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没法很好地相融。

关键词: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

25-03-31 17:53:32油菜花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25-01-16 09:41:03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25-01-13 10:30:03北京中轴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