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旅页面 > 正文

古老苗寨生机勃勃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古建筑群。  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古建筑群。  

雷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薄雾笼罩下的郎德上寨。  陈沛亮摄

薄雾笼罩下的郎德上寨。  

陈沛亮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寄托着绵长乡愁。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组织6次全国性调查,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传统村落延续着历史记忆,也承载着现代生活。如何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村落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日前,记者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记录一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过程,探寻当地怎样找到一条兼顾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编者

黔之东南,青山逶迤,碧水蜿蜒,薄雾在苗寨间弥漫。这里是雷山县,1200多平方公里的苗岭腹地,154个古朴雅致、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村落镶嵌其间,上万栋小青瓦、坡屋顶、花格窗式民居星罗棋布,宛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随着68个古村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旅游业发展成为雷山县的支柱产业,2022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超60%。

日前,记者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上郎德村),观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过程,探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怎样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体推动

统一规划管理,调动各方参与

背山面水落寨,依山就势建房。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曲折延伸的寨内小巷,鹅卵石铺成“鱼骨形”;蜿蜒清澈的望丰河,在寨前悠悠流淌;河畔架架水车日夜鸣唱……俯瞰郎德上寨,人们不禁感叹:时光荏苒,苗寨变了,又没变。

溯源寨子的历史,距今已有500多年,当年的围墙、隘门等遗址,至今可见。“郎德上寨一直保持着古风,数百年来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上郎德村党支部书记陈尚福说,“改革开放后,寨子打开大门迎客,敲铜鼓、吹芦笙、唱酒歌,引来八方客人。”

1987年,郎德上寨便开始发展文化旅游,30多年间,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百余万人次。2001年,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面是传承,一面是发展。郎德上寨的保护利用,始于协调各方,一体推动。

“黔东南州现有中国传统村落415个,数量持续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为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作为后发赶超的优势来推动,州委州政府构建起由州到村5级联动工作体系。”黔东南州住房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陈妮妮表示。

按照“分级保护、分类管理、镇村联动、一村一特、共生共长、共享共赢”的规划思路,黔东南州聘请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人员,对全州传统村落区位关系、村落品质、资源概况等进行论证分析,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规划并挂牌保护。

“保护利用,群众是主体。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内生动力是关键。”陈尚福认为,郎德上寨之所以脱颖而出,除了规划科学、较早实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群众尝到甜头是根本。“敬重历史、延续文脉、乐享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他说。

高效保护

完善机制建设,提升保护意识

岁月洗礼,屋顶的小青瓦早已斑驳,村民陈俊宇踩着木梯,小心翼翼地将需要更换的瓦片一块一块拣下来。整整一个上午,他才从成堆瓦片中筛出50多块。

寨子的人气越来越旺,陈俊宇计划把自家二楼改成民宿。审批过关后,他才放心开工。搬出事先备好的钢筋,逐一切割,铁丝捆绑,扎制成架,在众人协助下,3根水泥柱落地成型。浇筑水泥柱是为了保证排水安全,晾干之后外面要再包一层木板,确保风格统一。“修旧如旧,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观念,得一代一代传下去,只要寨子在,我们的根就在。”陈俊宇说。

村民杨后仕家的房子属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前段时间,他家的地面有些塌陷。杨后仕逐级反映,县文物局派人对房屋整体结构全面检查。第二天,看到一支专业队伍接手修缮,杨后仕一脸笑容,“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还不用自己掏钱,木房定能长期住下去。”

为抓好农村住房风貌管控,高效保护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雷山县编制《雷山县农村住房风貌控制通用图集》,从建筑结构、建筑高度、建筑外形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引导。

“传统村落保护,外观上讲究百年一貌,内部可以及时更新,最大程度实现古今和谐交融。”雷山县住房城乡建设局村寨保护建设中心主任李徐飞表示,唯有实现古与今的交融,方能提升群众的保护意识,拓展传统村落的保护空间。

建新村,保老寨。人口增长压缩着群众生活空间,考验着传统村落保护,雷山县主动寻找破解之法。

“经过多方争取,我们在老寨旁划了一块新区,确有建房需求的,经批准后可以新建。”目前新区已经建有23栋木房,陈尚福希望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寻找新空间,创造新机遇。

活态传承

建好传承阵地,呵护文化生态

环顾郎德上寨,最平坦、最宽敞的地方,要数芦笙场。

家家有芦笙,人人会吹笙。在郎德上寨,芦笙是村民不可分离的密友良伴。50岁的陈晓明吹奏芦笙已有30年,是县级非遗传承人。从过去的娱乐方式到如今的生活依靠,在他手上,芦笙的传承发展充满勃勃生机。

芦笙是用竹子制作,由笙斗、笙管、簧片、共鸣管构成,按管数分为6管到21管不等。俗话说“吹出声音三五天,吹成曲调三五年”。陈晓明仅用两年便掌握了6管芦笙曲调,如今更是寨子里少有的能吹奏21管芦笙的演奏者。

“每逢喜庆日子,苗家人就会吹芦笙,这是延续乡音、交融乡情的媒介,也是苗家儿女的精神和情感寄托。”如何把这一习俗传承下去?随着旅游的发展,陈晓明有了想法。

“寨子发展旅游,吹芦笙、跳芦笙舞是保留节目,游客特别感兴趣。”靠着这手绝活,陈晓明拉起一支10多人的演奏队伍,还带动不少村民参与表演,共同吃上旅游饭,“每次到广场上演出,家里两个孩子都挤到前面,边看热闹边模仿,现在一个学谱,一个演奏,不愁没有传承人。”

从芦笙场到村史馆、手工艺基地等文化传承阵地,郎德上寨活化利用闲置房屋,集中展示传承苗绣、银饰、刺绣、蜡染等民族特色产品和技艺。同时依托“名人才”培育工程和高校协作,培养一批民族技艺传承人,推进非遗文化、民族技艺进校园,厚植传承理念,培育传承人才。

2017年,以国家、省级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为契机,黔东南州详细整理村落建筑、民俗文化、古村映像等9个板块的视频和图片,实现传统村落智慧保护,目前累计完成126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要保护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更要系统性保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文化生态。”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中心负责人杨勇富表示,近年来,黔东南州陆续推出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传统戏剧展演等品牌活动,同时开展传统村落非遗资源深度普查工作,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融合利用

做好精准定位,彰显乡村活力

上午11点整,寨子里的广播准时响起。陈晓明放下农活往家赶。不一会儿,只见他腰系蓝色腰带,头缠青色长巾,手持21管芦笙,准时出现在寨门前。

不远处,村民白义珍脚穿花布鞋,身着百褶裙,头戴银饰品,同其他身着盛装的苗族妇女一道,沿着田坎小路,摆起一张张木桌,倒上一碗碗米酒,静候来客。

上午11点半,游客逐渐向寨门聚拢,郎德上寨的迎客仪式正式开始。游客们踩着芦笙调子,逐一品尝每一道“拦路酒”。

“第一道叫恭喜酒,表达的是当地群众的热情好客,后面还有善良酒、勤劳酒、勇敢酒等,每道酒代表一种祝福,喝完才能入寨。”听着歌、喝着酒,不知不觉间,游客陈静有些微醺,成功进入寨子,她跟随队伍来到芦笙场,观看舞蹈表演,“借着酒意,自己也能跟着节拍舞一段,特别尽兴。”

为宣传好、推广好、管理好郎德上寨,2016年,当地政府成立郎德旅游公司,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我们还跟三四十家旅行社合作,平均每天吸引1000多人前来游玩。”郎德旅游公司主管赵猷鑫表示,为动员更多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寨子还实行工分制管理,参与各类表演的都能加分,据此月月分红,“公司每个月直接补贴10万元,要是演出场次多,还有额外奖励。仅这一项,平均每户一年能增收7000元。”

参与演出的同时,村民们还在自家门口售卖银饰、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少则几种,多则20余种。农忙下地劳作,闲暇演出摆摊,白义珍的生活也是多数苗族妇女的日常。

面对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因地制宜,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至关重要。2020年起,黔东南州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做到同类化又差异化,特色鲜明,示范带动,陆续推动传统村落资源与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研学体验、体育赛事等相融合,彰显乡村活力。

2023年9月底,黔东南州还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整条线路全长488公里,包含以肇兴侗寨为中心的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和西江肇兴连线,将42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珠成链。

“黔东南是自然与文化和谐交融的生态空间,一个个传统村落宛若一座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讲述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借助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契机,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逐一展现。”杨勇富说。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