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风筝”指的是檐铃,又叫铁马、风琴、风引,常悬挂于“殿阁檐棱间”。
李白就写过: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风一吹,挂在屋檐四角的“风筝”哗啦啦地响。
音乐细胞比较发达的诗人更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品味,能把“风筝”的声音听出点乐曲的味道。唐代的高骈就专门描写过“风筝”:“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那乐器“风筝”什么时候变成了天上飞的风筝呢?
明代的陈沂在《询刍录》里说过一嘴:
“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
五代后汉隐帝时的大臣李邺大概是觉得纸鸢和音乐更配,于是为纸鸢的风中之舞,专门搭配了乐器。风吹筝鸣,搞点气氛。所以能发声的“风筝”也就成了升级版纸鸢。自此之后,“风筝”和“纸鸢”等称呼开始交替出现。
我们现在的风筝对应的是古时的纸鸢,又称风鸢、纸鹞。
放风筝的最佳季节,一般认为是在春季,为什么呢?
明代的杨慎说是因为“春之风而升上,纸鸢因之以起”,而其它季节的风,要么横行空中,要么从上往下,要么卷土而行,反正都不利于放风筝。
万不得已, 曹雪芹也要靠卖风筝赚钱
造纸术的普及使得纸鸢的制作得到更广泛的发展,放纸鸢也成为一件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手巧的儿童“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还有各种各样的放飞姿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握之中。”
除了采用新技术,为放纸鸢增加背景音乐以外,人们还创造了放纸鸢的比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