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河南浚县民间社火团体进行舞狮表演。新华社记者 朱祥摄
2月19日,云南密祉花灯元宵灯会展演活动举行,现场热闹非凡。光明日报记者 赵洁摄/光明图片
湖南:“长乐故事会”等你来看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欧阳林
举旌旗,敲锣打鼓,数米高的高跷和一台台彩车纷至而来……正月十五13时,一年一度的“长乐故事会”拉开序幕,数万人的队伍拉起了长龙,欢笑声、喝彩声塞满了整个长乐古镇。
长乐镇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古朴而宁静。汨罗江从镇南缓缓流过,镇上麻石铺成的老街,因“长乐故事会”的声名远扬而变得热闹十足,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传说人们在这里打捞到屈原的遗体,故筑回龙门作纪念。长乐百姓在元宵节扎高台、比故事、舞火龙、踩高跷,用道具、服装、造型演绎历代佳话,以此祭奠屈原,便形成了“长乐故事会”。“长乐故事会”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它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长乐人用自己的身体,“做”成一个个造型,表演出一段段的故事来,是地地道道的长乐人的“行为艺术”。孩子们是故事会的主角,分演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和高跷故事,从隋唐流传而来。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抬阁故事已成为长乐人欢庆元宵佳节、感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我踩上1米8了。”“我踩1米6!”今年的故事会上,同时踩高跷的符志文和符志武双胞胎兄弟格外打眼。高跷故事,是长乐小孩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故事”。今年,两兄弟踩的高跷就比去年都要高20厘米。说起今年踩的新高度,今年11岁的两兄弟喜笑颜开。“别看只高了20厘米,感觉完全不一样呢。”符志文说,高跷越高,越考验身体的平衡性。
“故事会文化已经根植在每一个长乐人心中。”长乐抬阁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阳波说,长乐故事会的传承不是单靠政府或者部分手艺人,每年故事会,每一个长乐人都会自觉参与其中,出人、出钱、出力,打造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狂欢节”。
山西原平:“搭台唱戏”扭凤秧歌
光明日报记者 李建斌
节奏鲜明的鼓镲声,灵活有序的表演队形,原平云胜锣鼓艺术社的演出一开场就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2月18日上午,在山西省原平市范亭文化广场,由300多人组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胜锣鼓表演《鼓贺盛世》拉开了原平市元宵节文化会演的序幕。
看表演、闹社火、赏花灯……元宵节期间,秧歌、高跷、旱船、花灯等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在原平市城区各广场街道轮番登场,围观群众摩肩接踵。“今明两天,仅城区三个集中演出区的表演者就有4000余人,原平成了一个欢庆的海洋。”近几年,原平市文体局干部申爱武多次负责组织协调原平市的新春文化庆祝活动。他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庆祝活动更加隆重。改革开放之初,原平市就在全国首创“‘搭台唱戏’,解放思想,激活市场”的经验。今年年初,市委又作出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搭台唱戏”再出发的决定》。激励民心,就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艺来鼓足50万原平人民的干劲。
在范亭文化广场,云胜锣鼓开场后,凤秧歌便是重头戏。凤秧歌是流传于原平市北贾村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以独特的道具、舞蹈形式、演唱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2008年,原平凤秧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就记得每逢过年、元宵节时,村里就会组织大伙扭凤秧歌。那时虽然只能看大人们表演,但小孩子们也总会在一旁像模像样地学。”已有近20年凤秧歌表演经验的梁三宝告诉记者,“平时大家总是在各忙各的工作,过节了组织起来扭一扭,跳一跳,心里畅快无比。”还没聊上几句,他就被队友们大声叫走,接着表演去了。
原平是全国有名的“诗歌之乡”,退休教师王文奎创办农民诗社5年,发展会员170多人,创作作品万余首。写诗的人多,爱诗的人更多。原平一中教师武丽青组织成立原平市朗诵协会,与诗歌协会合作,有人创作,有人朗诵表演,让原平诗歌的种子撒遍城乡。2月17日下午,在原平市图书馆报告厅举办的“风雅原平,时代华章——2019新春诗会”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大批参与者。“每忆云山养短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情景剧表演时,武丽青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唐代诗人雍陶的这首《再经天涯地角山》。
成都:游园猜灯谜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2月18日至19日,传承于四川江油青林口古镇的非遗戏曲青林口高抬戏,在2019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上惊艳亮相。40多人的巡游队伍,声势浩大,参演人员全部都是当地村民。特别定制的三国人物造型充满戏剧张力,独具特色的表演在现场刮起了充满文化特色的民俗旋风。
在成都浣花溪公园,2019“我们的节日·元宵”游园会吸引了大批游客。“趣味灯谜”“楹联大道”等猜灯谜活动,剪纸、蛋壳画等非遗展示活动,舞狮表演、川剧变脸表演等展演大巡游活动,“老成都照片展”摄影展览活动……各个年龄段的群众在公园中都能找到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另外,游园会还创造性地邀请30个家庭参与“天府小才子游学”活动,在专业讲解团队的带领下,他们以任务闯关的形式分别前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单位参观游学,让家长与孩子们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真切感受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作者:赵明昊
春节余绪、承秉圆满,在元宵佳节这一天,四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不仅如此,全国各地也都举办了极具本地特色的庆祝活动,亿万国人在尽享团圆时光的同时,得以欣赏到一场场优秀传统文化盛宴:湖南的“长乐故事会”,宁夏的社火大赛,南方的“广府庙会”……历久弥新的传统节日“活”起来了。
文化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支撑,而节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实践。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于个人而言,是构建身份认知的载体,回答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于民族、国家而言,传统文化凝聚着我们从古至今的思想精华,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国家存续的依托。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社会构筑繁荣基石;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
同任何事物都有生发成长的过程一样,节日是人创造的,自然也会因时而变。元宵节虽然是岁时节日,但内容、形式和功能在数千年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不同的文化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元宵节得以长盛不衰、“活在当下”的重要原因。元宵节是正月之望,在农业社会中的地位格外重要,从古早祭祀祈神、渴求昌盛之意,到隋唐皇室民间“大张灯火”、欢娱行乐才逐渐有了我们认知中的样子。元宵之乐,尽展于诗词之美。隋朝“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唐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宋时“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明清“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正是这种群体记忆、文化记忆,让每一个中国人至今都保有家国情怀,在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中,为中华文明的存续积累了强大的力量。
广府庙会:赏灯醒狮听粤剧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王忠耀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每年赏灯猜谜、醒狮祈愿、美食品鉴是广府庙会——这个我国南方最具影响力文化品牌活动必备的“民俗大餐”。2月18日-19日,南方航空联合广府庙会组委会,把广府庙会搬上万米高空,在飞机客舱中举办“空中庙会”,挂灯笼、猜灯谜、吃汤圆,让来自全世界2000多名旅客,亲身感受丰富、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
“广府空中庙会”中空姐为旅客赠送香囊与民俗明信片。刘艺摄/光明图片
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此次“向世界邀约”空中庙会活动的重头戏。4名身着民族特色旗袍的乘务员化身“广府文化信使”,手持彩色花灯,向旅客重点介绍广府庙会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花灯寓意着平安、祥和、人丁兴旺;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源自南戏,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旅客的空中旅途变成一趟中华文化的沉浸之旅。
除了“空中庙会”外,在广州城隍庙忠佑广场举行的广府庙会则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背景,编排了精彩的三地交流互动节目《粤韵三地情》,由香港的龙贯天、澳门的叶幼琪、广东的倪惠英三位艺术家联袂同台演绎,诉说三地一家亲、同胞连心的血脉亲情,让观众在戏剧欣赏中体会广府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热闹非凡的文艺巡游、精美喜庆的花灯展示、阵容庞大的综艺演出……由广东省汕头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春天交响”——2019年汕头元宵群众欢乐汇系列文艺活动顺利举行,成为近年来汕头规模最大、参与度最广的节庆活动,为海内外潮人乡亲和广大市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盛宴。
宁夏:社火巡游成文化品牌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冯博睿
震天的锣鼓声中,135米的长龙奔腾飞舞,划旱船的婆姨笑逐颜开……2月19日,宁夏银川人民广场,彩扇如潮、花伞如云,由银川市各县(市)区经过初赛、复赛选拔推荐的22支优秀特色社火队集中展演。
当天上午,“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2019年宁夏社火大赛暨元宵节巡演在银川、石嘴山、固原、中卫等市同步启动。宁夏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5届社火大赛,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文化活动。
“看着观众开心,我表演起来就更起劲了。”金凤区舞狮舞龙代表队队员、54岁的席计清高兴地说。同样,来自金凤区第十小学的100名小学生把红腰鼓打得欢天喜地。带队老师董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腰鼓文化已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元宵节,宁夏各地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打的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为广大群众烹制出一道道文化大餐。
在石嘴山市分会场,来自3个县区的6支代表队在和平广场同台竞技,惠农区园艺镇代表队将传统秧歌和广场舞结合,大武口区金山社区代表队舞动着彩伞、配以秧歌的步伐,平罗县黄渠桥代表队腰鼓表演动感十足,活力四射。
正月十四,在中卫市文化广场,《香山还愿》《柜中缘》《放饭》等戏曲轮番上演,着实让戏迷朋友们过了一把戏瘾。
正月十五一大早,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刚满4岁的社火小演员曾国瑞身穿唐装,踩着轮滑穿梭表演,引得观众啧啧称奇。他的父亲曾继博说,儿子从小就爱看社火,今年也是他第一次参加表演。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宋建钢介绍,宁夏今年以来组织推出“美丽新宁夏 欢乐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315项,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郑州:动看舞狮静读书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不出正月都是年。200多架狮子同时翻转腾挪,我还是第一次看,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真是过足了传统节日的‘瘾’。”2月18日,河南省郑州市民王海峰带着全家人来到郑东新区如意湖广场观看2019年民间文艺大赛舞狮展演活动,感受浓浓的元宵节氛围。
元宵节期间,猜灯谜、姓氏文化展、非遗展演、舞龙舞狮等充满文化味的活动纷纷亮相郑州,为老百姓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对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是中原地区最普及的民俗文化活动。”河南省龙狮龙舟协会副秘书长杨诠堡介绍,今年是郑州市第21年举办民间文艺大赛舞狮展演活动,新增加了狮王争霸赛,来自全省各地的40余支队伍参赛。
活动现场,舞狮人员在高达2.5米的“梅花桩”上通过腾挪、飞跃、挂桩等高难度的动作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极具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河南省巩义市小相村小相狮舞团的表演,引来众多市民的喝彩。
“学书法、敲姓氏大鼓、唱爱国歌曲……今年,我们过了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元宵节。”2月17日,市民李刚强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郑州市图书馆过元宵节。
图书馆大厅内,鲜艳的党徽和70面姓氏文化大鼓组成的“中国”字样相映生辉。每面鼓上都有一个姓氏图腾,下面有该姓氏的起源、演变介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令元宵佳节更有中国味儿。
趣味猜谜语环节,1500余条谜语悬挂在大厅中,每条谜语都是一件精致的书法作品。气氛喜庆热烈,前来猜谜的读者络绎不绝,大家或暗自思考,或相互讨论。
“活动的举办让市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及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奏响了文化郑州的最强音。”郑州市图书馆馆长李红岩说。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0日 04版)
花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生活功能又具艺术特色,多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花灯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
今年元宵节当天,故宫博物馆将举办94年来的首个夜场灯会“紫禁城上元之夜”,美轮美奂的紫禁城古建筑群将在夜间大范围开启照明,并首次在晚间免费预约开放。“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