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古籍修复室里的年轻“书郎中”

2019-03-04 14:27:57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合肥3月1日电(记者 汪海月、张铮)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29岁的金鑫从事的工作听起来古老而又神秘。古籍修复师,一个每天需要和沉睡上百年的古籍打交道的职业。

双眉微蹙,眼睛紧盯着面前的泛黄纸张,金鑫拿着润湿的毛笔将褶皱的破碎纸片一点点铺平、延展,再用毛笔和镊子慢慢拼接到一起。

“这本书是清朝道光年间的,絮化很厉害,一碰就碎,修的时候要特别特别小心。”金鑫说。

金鑫是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5个“书郎中”之一。最大的34岁,最小的26岁,这群年轻的“书郎中”在图书馆的偏远一隅里为古籍问诊治病,延续着百年前的记忆。

2月21日,金鑫在用润湿的毛笔铺平、拼接破碎古籍纸片。新华社记者汪海月摄

2月21日,金鑫在用润湿的毛笔铺平、拼接破碎古籍纸片。新华社记者汪海月摄

5个人是同门师兄妹,都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这是中国最早开设古籍修复本科专业的高校。古汉语、版本学、字画装裱、书法篆刻、雕版印刷,专业的学科训练让他们掌握多学科知识,成了面面俱到的“杂家”。

古籍修复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书郎中”得先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每本书的病情,再对症下药。“虫蛀和鼠啮的书需要补洞,糟朽和粘连的古籍情况更严重,还需要托一张皮纸进行加固。”31岁的古籍修复师耿宁介绍,耿宁工作6年,算是5人里的“老人”。

古籍的修复需要经过配纸、拆书、溜口、补破、折页、锤书、装订等多项工序。“古籍修复的原则是抢救为主、修旧如旧、过程可逆,修旧如旧最重要。”耿宁说。

关键词: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

25-03-31 17:53:32油菜花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25-01-16 09:41:03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25-01-13 10:30:03北京中轴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