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创意 >

70位艺术家,200余组作品,为新海派找寻艺术坐标

70位艺术家,200余组作品,为新海派找寻艺术坐标
2021-12-27 10:30:38 文汇报

原标题: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作品“无问西东”,为新海派找寻面向世界的独特艺术坐标

undefined

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海派文化如何推陈出新,在保留基因和原动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作为新海派的传承者与践行者,希望以教育为基点,通过对海派文化的重新梳理,与时俱进,重振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新兴艺术发祥地的文化形象,将新海派发扬光大,在国际世界中拥有独特的艺术坐标。

今天于中华艺术宫揭幕的“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即为一次令人欣喜的尝试。由上海大学作为支持单位,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这次展览,集结来自世界各地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件)作品,来呈现艺术家对东西方艺术交流的思考。

同时举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美术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内涵式发展、新海派与上海美术教育的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与论述,从而为上海美术学院未来的发展与国际、国内院校合作提供前瞻性的思考,为创造性继承申学传统,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上海人文,构建国际都市艺术新坐标,深美中国而努力。

undefined

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作品同频共振,共绘多元化国际化艺术新图景

在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看来,今天“新海派”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传统和现代的问题,也不仅是单一的中西文化问题,而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吸纳外部的各种资源,构建新型的中国艺术体系的问题。他认为新海派的发展动力来自社会发展与文化复兴,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自发性驱动。在这一过程中,“无问西东,大道其行”作为新海派对外交流的重要方法论,对于如何创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国际艺术话语体系意义深远。

undefined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是上海美术教育的中流砥柱,作为一所高等院校,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数十载的时代变迁。“无问西东”是上海美术学院继“风自海上”展览之后着力打造的又一重要学术品牌,冀望通过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在上海这个城市中交流互鉴,来书写文化身份,彰显文化姿态,共同建构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国际艺术新图景。

此次展览一次性集结来自世界各地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件)作品,不仅展现国际国内艺术家们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艺术交流的思考,也展现上海美术学院最新的教学与创作成果和国际艺术院校的交流成果,成为新海派在国际舞台之上新的重磅亮相。

undefined

徜徉在展厅里,能够邂逅闪耀的艺术群星。其中,既有冯远、曾成钢、罗中立、许江、庞茂琨、苏新平、邱志杰等国内各大美院的院长,也有来自东京艺术大学的保科丰巳、旧金山艺术学院的任敏和杰米·摩根、罗德岛美术学院的大卫·弗雷泽、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英格丽德·勒登特,南澳大学的蒂姆·格鲁斯和罗马艺术大学的宋钢等。此次上海的参展艺术家占到一半左右,既有包括陈家泠、韩天衡、王劼音、张培礎、邱瑞敏、卢辅圣、周长江、俞晓夫、尹呈忠、章德明、姜建忠、王建国、郑辛遥等出生于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艺术家,也有徐庆华、翁纪军、杨剑平、刘建华、李磊、蒋铁骊、金江波、夏阳、毛冬华、白璎、唐楷之、金晖、苗彤、桑茂林、丁设这样的中青年艺术家。

undefined

很多名家此次都带来了近年来的新作甚至是今年的新作,亮出代表当今艺术最高水准的风向标。例如,冯远《中华人文图(二)》将古往今来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的众多重要人物集纳在同一张画面,颇有气势;陈家泠彩墨巨制《赤水河畔丙安镇》呈现出特立的美学视野和壮阔的史诗境界,为圣地山水创作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美学坐标;罗中立“让道系列”,以交织线作为造型方法,融入中国传统木雕、泥塑、石刻、剪纸等元素。

展出作品题材类别丰富多样,包括水墨、油画、雕塑、版画、影像、装置、书法、漆艺、岩彩等多种艺术形式。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艺术家们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出发,通过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思考。

undefined

“如今强调的新文科,讲究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充满创意的学生人才。这次展览最近两个月的筹备过程当中,上海美术学院各专业相关的硕士生、博士生全程参与了策划,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展示学院老师的创作成果和取得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把科研、教学包括学生的培养都能够联动起来,通过展览推出未来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说。

undefined

新海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积极为构建艺科中国学派做出贡献

今天举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则是一次脑力激荡。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各自的经验与见解交流碰撞,共同探索“新海派”和艺术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之道。

曾成钢指出,未来的美术教育一定是糅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相互吸收相互成就中形成的,而这正是“新海派”的精髓所在。“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在美术创作中要无问西东,充分借鉴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探索美术创作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拓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新空间、新形式,这也正是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道。”

undefined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看来,“新海派”与“海派”是传承的关系,实际上它是以更大视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海派在中国,新海派在世界。“新海派最高境界的概括就是体现国家文化竞争力。用传承之力、创新之力、服务之力进行推演,进行实践,进行努力。”

undefined

“在新文科所有的门类当中,我们艺术学科最特殊,与多学科融合的空间最广大,自主发展的思考也最为活跃。”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许江说。他认为今天的艺术学科应该面向融通,全面打造艺科新格局:一是与现代信息、数字媒介的技术融通;二是与其他学科门类的交叉融通;三是相关知识专业的集群融合。同时,他也强调,艺术教育尤其要守正传承开拓创新,为构建艺科中国学派,繁荣时代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今年,所谓“元宇宙”扑面而来,它必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指出:“在这样的形势下,关于美术教育我们必须思考两个方向的需求:一是作为人类本性的审美和基于身体能力所及的美术;二是由科技实现的功能延伸的美术和由此引发的新审美趣味。前一个是我们传统美术教育已经在做的工作,后一个尤其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undefined

让大学美术馆介入社会美育,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的呼吁。“美术和音乐启发人们的灵魂,中国的大学需要一种人文精神,每个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品收藏和很好的艺术博物馆。这是综合大学需要有的标配,博物馆不论大小,都应该让学生在这里渡过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间。”

undefined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指出,“融入”与“自立”,是当代美术学学科的两个焦点问题,它们虽然相反相生,但互为因果。“融入”展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合作研究的意识,而最终“自立”才是实现美术学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相对而言,“自立”比“融入”更迫切,虽然要“无问西东”,关键的问题还是做得够不够好,自身的教学研究够不够扎实,能不能领先。他认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国内艺术学科需要面向中国本土现实需求作出回应。

undefined此次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为本次活动总顾问,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为本次活动总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张晓凌担任学术主持,将持续至2022年3月3日。

作者:范昕

(责任编辑:陈泉)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