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眼界 > 正文

抹不去的记忆——写在袁隆平先生逝世一周年

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这一年里,时常有人将金黄的稻穗摆在他的墓前,这是绵延无尽的追忆和思念。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采访袁隆平的情景,那是2007年9月,在安徽芜湖。芜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袁老师对这里有特别的感情,他的母亲华静很年轻的时候,曾在芜湖老城区的一所学校教英语。或许与此有关,袁老师把他“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放在了这里。那天,袁老师一下中巴车,没有客套寒暄,顺着田埂直接往稻田中间走。他已经77岁了,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兴奋得像个孩子,走路的速度年轻人都跟不上。此后经过现场收割测产,单产724公斤,比上年增长230公斤,顺利实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当时安徽正在举全省之力,开展粮食高产攻关的三大行动,“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安徽,在湖南,在海南,袁老师不断给人们送去增产增收的好消息:800公斤、900公斤……到了2021年5月,袁老师离开我们前夕,又传来了平均亩产1004.83公斤的喜讯。

去年8月,我接到农业农村部机关党委的来电,说部里要组织袁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希望我能参加这项工作。在组织事迹报告会的日子里,我时常被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动着。

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告诉我们,袁老师91岁高龄还坚守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稻田旁,这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他完全可以坐在长沙的办公室里,听学生给他汇报科研数据,也可以让学生站在稻田里和他视频。

年近花甲的赵炳然研究员,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老师南繁育种。他说,袁老师有三个孩子,因为科研工作太忙了,一直顾不上,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急匆匆地去了海南,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赵炳然说:“袁老师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从骑自行车下田、骑摩托车下田、自己开小轿车下田,一直到我们开车搀扶着他老人家下田。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始终要求自己亲自下田,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我们所有科研人员必须下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杂交水稻中心的吴俊研究员说,袁老师73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他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颁发的小汽车“特别驾照”,这个“特别”在于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我就是喜欢飙车。’我们在一旁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啊!但袁老师就是这样,永远自信爆棚。”

吴俊也曾见过袁老师开会时发火。那是2018年,在讨论一个粮食高产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收入能折合1200公斤稻谷就算达标。那年已经88岁的袁老师,一听这话就生气了,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到了缺粮的时候,钱管什么用?两个金元宝也换不来一个大馒头。”

袁定阳是袁隆平的三儿子,高高的个子,话语不多,性格很像他父亲。他说:“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很难见上父亲一面。他有时候很晚才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又走了,有时候三五个月也不回一趟家。我从小跟妈妈一起在安江生活,高中以前,对父亲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我多次问妈妈,爸爸在外面干什么,怎么老是不回家?”袁定阳还说起父亲写给奶奶的一封信。1989年,袁定阳的奶奶病危,父亲正在长沙主持一个杂交水稻现场会,等他赶回安江,奶奶已经走了,他抱着奶奶号啕大哭。在一个寒冬的深夜,父亲给天堂里的奶奶写了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我总以为会有时间,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可我怎么就这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湖南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李莉,原本是一个学油菜的硕士,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一生的专业方向。

2006年5月,马上就要毕业的李莉,正到处投简历找工作。一天,在湖南省农科院杂优中心的办公楼里,袁老师正好迎面走来,这是李莉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还没有回过神来,袁老师就亲切地问她:“你找谁?”“我找工作。”袁老师说:“那到我办公室来吧。”短短十几分钟的英语对话,竟让李莉完成了入职面试。

袁隆平用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把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当成一棵小苗,用心去浇灌、培育。他希望李莉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像他那样热爱种子的人。他对李莉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在李莉眼中,袁老师既是一个一生痴情杂交水稻事业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真实可爱、富有生活情趣的老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打球游泳专业水平。他还特别喜欢小动物,尤其是猫。他说,老鼠爱大米,而猫抓老鼠,所以,猫是粮食的守护神。

曾采访袁老师的几代记者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是一个快乐的人,是一个快乐工作的人。他喜欢打气排球,而且水平相当高,即使80岁以后,也不参加老年组,他觉得和年轻人打球才有意思。记者问他身手为什么这样敏捷,他笑着说:“只有跑得快,烦恼才跟不上你!”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记者们含泪拍下了这样的画面: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袁老师进入会场,已行动不便的他仍记挂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推广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

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品种的耐盐浓度达到0.9%,提前两年达标,袁老师听后,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轻轻地唱起了他一生最喜爱的歌曲《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送别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售罄,明阳山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足有两公里,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最后一程。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