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脉所在,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古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意见,涉及古籍整理保护、研究出版、数字化等多个方面,我国古籍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特邀几位古籍出版界专家、古籍修复师、古籍数字化工作者,就如何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畅谈心声、发表见解。
我国最近不少航天科技的命名都与传统文化符号有关。如探月工程有“嫦娥”“玉兔”,探日工程有“羲和”,我国自建的导航系统叫“北斗”,我国自建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我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这些科技事物的名字,听上去就让人觉得非常“合适”。因为这些符号背后蕴藏着中国古人对世界和宇宙瑰丽而浪漫的想象。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科学文化素质,更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2021年底全国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次超过1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初步实现,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范例。
文化IP的系列打造与创新性影视表达文化在换来流量热度的同时,也给当地城市品牌形象、文旅融合升级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悠久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和举办,让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在中华大地进一步落地生根,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相知相融,也留下了丰厚的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文化和人才遗产,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古籍智能信息处理”系列研讨会日前在线上举办。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的工作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制定了《关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