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的热搜轰炸,各位应该都欣赏过《最伟大的作品》了吧?
这几天,所有人都在讨论MV里的艺术史,说里面的艺术家们有多伟大,但似乎忽略了最后一句歌词:这世上的热闹,都出自孤单。
作为艺术的先行者们,世界因他们而热闹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因艺术而承受的孤独。
周杰伦之所以在《最伟大的作品》里与他们对话,可能是因为,周杰伦也是如此。
所以,要了解周杰伦的这份孤独,我们还需要先了解这些艺术家们背后的故事。
1
来自19世纪的声音:别装了,来点真实的
这场对歌词探索的开端,我们需要先去见见一位会用光写诗的老朋友——莫奈。
在当时的艺术界,正值文艺复兴之后,一切技法性的知识处于巅峰。
“何为美?”成为一个有答案的问题。
莫奈同时期的艺术家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莫奈同时期的艺术家作品,对美的追求还在于技法和写实——把衣服褶子画得够细,把人画得够标准够美,把细节刻画得够逼真。
这些艺术家学画的过程跟今天艺考的学习相似,每日坐在室内对着石膏做着不同角度的练习,把这些光线记下来,日后的作品里可以脑内打光。
莫奈的可贵就在于他坚定自己肉眼看见的颜色,自己画笔描绘的景象才是他的美学。
这就像是在千篇一律的网红脸里,横空出现一张原生态面容,虽然不够精致,还长着天然的野生眉,显得生猛,但无比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力量感。
这就有了那幅狂野与柔情皆在其中的《日出·印象》。
莫奈《日出·印象》
南宋建立初期,为了立国,曾与北方的金及其扶植的伪齐激战无数,其中如郾城大捷、朱仙镇之战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小说传奇大肆渲染(如朱仙镇“岳家军八百破十万”等),岳飞和韩世忠等名将及其统领的军队,也广为后人熟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不仅具有查字的实用功能,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