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头发也能做首饰?维多利亚时代的时尚潮流果然不一般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类盛行于维多利亚时期特殊的首饰——悼念首饰(Mourning Jewelry)。
这类首饰如其名,但哀悼亡者只是其中意义之一,它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寄托和爱意的美好见证。我国古人将头发喻指为“青丝”,一缕青丝就如一缕情丝,结发同心更有“一寸同心缕”的诗意表达,而在西方,悼念首饰也常用发丝做为制作的原材料,借此来传达情意。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悼念首饰的演变
悼念首饰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17世纪,频发的战争和瘟疫让整个欧洲大陆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各种死亡象征首饰在此时出现,它通常装饰着骷髅、棺椁等代表死亡的图案。直到17世纪下半叶,悼念特定亡者的珠宝开始出现,人们用金丝制成亡者姓名的首字母、死亡日期和徽章等,然后嵌在用亡者头发编织的背衬上,有时还会加入一些珍贵材料,最后用一片刻面水晶将图案覆盖,镶嵌在戒指或吊坠上。
▲英国查尔斯一世迷你肖像心形吊坠,除了肖像外,里面还有查尔斯一世的一束头发和他执行死刑时所穿的染血亚麻衬衫的一部分;约1650年;图片来自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官网
到了18世纪,悼念首饰的制作除了将头发直接密封在特制的珠宝盒子内,还流行一种溶解发丝的制作技术。这种技术将头发粉碎后与阿拉伯树胶混合,形成一种可以涂在象牙上的粘性物质,再用这种合成材料在珠宝饰品上精细描绘表示哀悼的微型场景。这类首饰要表达的重点并非是死亡的必然性,而是在生死之间人们无法断开的情感。
▲ 椭圆形哀悼戒指,“Sacred to the memory of 5 children”,18世纪,英国,戒面上描绘了当时常见的表示哀悼的元素,如垂柳、瓮、女子哀伤的形象等,收藏于伦敦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山东博物馆年度特展“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即将展出,目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布展中。本次展览除展出秦始皇兵马俑实物外,还集合了全国25家文博单位的140多件组精品文物,为参观者献上一场文化盛宴。
除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这样“豪横”的大馆,北京地面儿还有数量众多、“个性”鲜明的特色博物馆。它们或隐身于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或即便位居闹市,就那么静悄悄地等候知音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