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如今再吟起这古老的童谣,心中满是暖暖的回忆。
儿时七夕这天,母亲一大早就开始筹备“乞巧”的什物。这些东西主要是时令瓜果,还有一些叫巧果的点心,一个平常不用的小铜盆,新的针线。针是半寸长的绣花针,极细,线也是绣花线,一股批成三到四根。
晚饭后,父亲把高脚桌搬了出来,母亲把供桌陈设好:一只小小的香炉前是针和线,还有盛了半盆清水的小铜盆。这时,邻居家的小女孩们也都跑到我家。母亲燃上三支香,带我们先朝拜新月。拜祭时,我们念诵着那首古老童谣。
拜后,母亲就把针线分给我们。我们可以对着月亮或照着水盆,把线穿进细小针孔里。我会把线头放进嘴里先润一下,然后轻轻顺着劲儿捻一捻,照着亮处,把线稳稳穿进针孔。针穿好了,就要轻轻把针平放在水面上。线尾尽量靠着盆边,如果够长,可以搭在盆沿上。谁的针先穿完,谁就是“针”巧。
然后就比盆底月下的针线影子,细巧精致的,孩子们就会很得意,这就是乞到了巧;要是粗粗大大、笨笨拙拙的,就很沮丧,觉得自己很笨。“乞巧”之后巧果都分给了孩子们,那些不太开心的总能分的多一点儿。
撤了供桌,我们就围坐在葡萄架下。母亲说,这会儿牛郎织女在说悄悄话,要安静才能听得到。我们就都屏住了呼吸,北方初秋夜,凉爽静谧,就有人小声惊呼:听到了!于是,众人纷纷争辩:我也听到了……
母亲就开始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回回不同。一回是牛郎遇织女;一回是王母娘娘划天河;再一回,老牛舍皮助牛郎……我们都听得入了神。
今夕何夕?时间就是指间流沙,任你百般不舍,也得眼巴巴地看它不动声息地消逝。如今,我已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