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自古以来,七夕就有“乞巧”的习俗,与之相关的节令食品中也都透着一个“巧”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巧果。
巧果(唐克摄/光明图片)
巧果,也称乞巧果子,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相传,巧果是祭拜织女的一种贡品,女孩子七夕之日吃巧果,意在祈求织女赐予自己一双巧手。也有说法称,因“巧”和“桥”谐音,人们认为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巧果也各有特色。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历史学博士侯仰军告诉光明网记者,在甘肃省西和县,作为祭祀巧娘娘的贡品之一,巧果一般是梅花、菊花、石榴等鲜花蔬果形状;在山东地区,人们将和好的面放入枣木或梨木制成的模具中,卡出的造型一般是薄厚均等的菱形小块,做熟后,还会用传统的高粱杆、布条、针、线等物把巧果串起来。
“虽然形状各异,但最早的巧果都是由面制成后蒸熟或烤熟的,油炸的很少,毕竟实用油在过去很珍贵。”侯仰军解释说。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很多人从健康角度考虑,又不愿食用油炸食品了,巧果“与时俱进”,有些地区的巧果已由烤箱烤制而成。此外,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人们在制作巧果时不仅在面粉中加入了紫薯、抹茶等原料,还加入了山楂、奶黄等馅料,制成的巧果愈发口味丰富、色彩斑斓。
每到农历七月七日,都有人为“七夕”正名,揪出它并非“中国情人节”而是“乞巧节”的历史起源。但这个节日在大多数人心中早已贴满浪漫标签,它的真实起源和含义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