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渐圆,燕子南飞,每到这时候,我便不由自主地将牵挂、思念、团圆……这一切美好的希冀寄托给了中秋——这一轮金黄而璀璨的圆月,同时也让我想起了乡愁里的中秋节!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十几岁的我最盼过节了,因为那个年代农村经济落后,缺吃少穿,生活在农家的我们一年很少闻到肉腥昧,日常生活中都是干巴巴的粗茶淡饭,连油都少得很,只有到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才能够吃到像样的大鱼大肉,美美地解解馋。
中秋节在我们老家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热烈而隆重。记忆中,每到中秋节的头几天,母亲就去村边的池塘边采撷还青青的芦苇叶,不知从哪个年代起,在长江岸边的故乡,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要包一些粽子吃。粽子前一天晚上就包好煮熟,中秋节早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香喷喷的热粽子,孩子们每人揣一个煮熟的热咸鸭蛋。其实,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以美食为主,于是,节日期间丰盛的菜肴让人们大饱口福。
节日里大人们是最忙碌的。村边有几口池塘,每年开春后都要放养鱼苗。这不,中秋节这天天刚放亮,男人们就早早拿着鱼网在池塘边开始捕鱼,他们有的站在池塘边撒网,有的站在小船上去池塘中央撒网,欢声笑语淹没在池塘中。鱼捕获到一定数量后,根据各家人口数量进行分配。此时的池塘边十分热闹,村上的男女老幼几乎都围拢在池塘边看分鱼,“这个甲鱼分给我家行吗?”“那个鲫鱼分给我家给娃娃催奶”……此起彼伏,那情那景温馨难忘,好像就在昨天。
除家家户户分鱼外,杀鸡宰鸭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要饲养几只鸡、鸭、鹅之类的家禽,平时舍不得宰杀,生下的鸡蛋鸭蛋换个零花钱补贴家用。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家每年中秋节都要杀鹅,母亲说,鸡鸭生蛋舍不得杀,再说家里大小十几口人,杀一个鸡或鸭也不够吃,鹅体格肥大,数量多,味道也鲜美。而母亲做鹅肉跟别家不一样,煮熟后切块加各种调料凉拌,满满一大脸盆,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在故乡,中秋节那天,午餐少不了肉圆子。买回猪精肉,用刀手工剁烂,然后做成肉圆粉丝汤,意为中秋节家家团团圆圆,好日子长久。
大人们忙碌,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也不闲着,正是秋高气爽季节,河塘里的菱角已经成熟了,男孩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采撷菱角,生着吃,煮熟吃都美味香甜,而菱角茎拌成凉菜也非常可口,女孩子们则抱柴烧火,帮着大人们做饭菜。
儿时中秋节真正的高潮是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印象中每年我家的中秋月饼都是在商店里购买的。中秋敬月亮,总是在母亲的带领下,外面的桌案上摆上月饼及自产水果,插上三炷香,点上蜡烛,当月亮冉冉升起时,全家齐聚在一起跪拜月亮,祈祷月亮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而吃月饼时,由于家里人口多,月饼数量不是太多,大人们只是尝尝味道,剩下的就给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了。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到了外地工作,虽然离家较远,但每年的中秋节都尽量抽时间赶回家与亲人团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愁里的中秋节似乎越来越淡了。不久前的那一年,我正巧在外面出差赶到老家过中秋,但却没有了儿时的节日气氛,村里的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不多的老人和孩子,池塘里没鱼了,在村里转了几圈,很少听到家禽声,村口几位老人感叹说,生活越来越好了,节日却越来越淡了。
儿时的中秋节,月饼很少,月色很淡,亲情却很浓,那种其乐融融的情景至今难忘,永驻心间……
□汪志
随着中秋节的渐近,光明网与酷狗音乐人、5sing原创音乐基地共同发起的“秋月有声”网络中国节歌曲征集活动持续升温,先后得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关注。
因为帅气逼人的“兰陵王”,以及声名远扬“兰陵美酒”,兰陵从来不缺“粉丝”。估计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晋朝时候北方士族南迁,也不忘将心心念念的兰陵,直接“打包”到了常州,而常州也因此得名“南兰陵”。
在关注现实之际,田瑞龙的内心始终恪守着传统中国文人所遵从的行为方式与文化态度。除了显示造型实力的藏地系列作品,他的古装人物画与诗意词意画取象古雅,笔墨潇洒,画境隽永,极具文人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