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还能看到安徽地区出土的蔡国和群舒的青铜器,诉说着消失方国的故事;楚墓中精美奇特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彰显了楚人崇巫祀神、奇谲浪漫的风格;工艺先进的吴越青铜兵器,反映了吴越先民尚武的风貌。
百川汇流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特征。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对长江流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互鉴频繁。随着秦统一中国,多彩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融入到华夏主体文明之中。
在展览第三部分,一件象首耳兽面纹铜罍格外引人注目。铜罍出土于四川彭州一处西周时期的窖藏,纹饰繁奢立体,应为高级贵族所用。铜罍装饰有象、牛、祭祀人的写实形象,体现出四川地方的浓郁特色,而夔龙纹、兽面纹等纹饰则带有中原青铜文化的印迹。“古蜀人在学习借鉴中原先进文化的时候有所选择,周人以鼎、簋等食器为重器,而古蜀人则以尊、罍等酒器为重器。”谢丹介绍,与之风格相近的青铜罍在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也有出土。
“你看,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铜人,是不是和我们古蜀国的青铜立人有些相似?”顺着谢丹的指引看过去,只见一尊身着袍服的铜人呈站立姿势,双臂弯曲,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空握呈圆环状,似握持一物。这种造型尤其是手势,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小立人极为相似,说明当地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联系。
四川雅安荥经战国晚期墓葬出土的“成都”铭文虎纹铜矛,也是一件体现文化交融的珍贵文物。该矛呈柳叶状,窄刃,圆弧形脊,双骹面铸饰浅浮雕虎纹。虎首前的骹面有阴刻铭文“成都”二字,实证了成都作为城市名称自战国晚期以来2000多年未变。刺身脊上阴刻一“公”字,书体为秦文字风格。这件矛将巴蜀图符中常见的虎纹与秦文字集于一身,是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相互融合、巴蜀文化汇入华夏主体文明的例证。
参观完展览,走进沉浸式文创走廊,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观众流连忘返。“我们深入挖掘文物内涵,配合展览推出了70多款文创产品,比如象首耳榫卯小夜灯、巴蜀图符系列首饰、虎势·茶刀等,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说。展览期间,四川博物院还举办了长江文化主题系列学术讲座,并推出兼具趣味性和科普性的陶艺、刺绣手工体验活动和《青铜铸文明》系列研学课程等,深受青少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