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代,中国先民就在南海航行,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南海诸岛。东汉杨孚《异物志》中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其中的“涨海”,便是中国古人对南海的最早命名。
海南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岛礁生产活动,他们多根据岛礁的地貌、气候、水文、海产、大小、传说等地理特征赋予它们形象化的名称。《更路簿》中有大量根据形状命名的岛礁,西沙群岛中的华光礁、玉琢礁、浪花礁形似一个个箩筐,又因它们距离较近,潭门渔民分别将它们称为“大筐”“二筐”“三筐”。
1974年,考古学家在甘泉岛西北侧发现唐宋居住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陶瓷器和铁刀、铁锥等生产工具以及人们食用后废弃的鸟骨和螺壳。南海博物馆复原了唐宋时期人们在甘泉岛上生产生活的场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岛上有淡水井,井水甘甜可用,即称“已得淡水,食之甚甜”,甘泉岛因此得名。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还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赵述岛、南岛、北岛等9座小岛上发现了多座珊瑚石小庙的遗址和遗迹,庙里供奉的是108兄弟公。展厅里模拟了考古发现的兄弟公庙:小庙由珊瑚石垒成,庙前放置着木雕香炉烛台,神龛旁贴有敬神祈福的对联。
相传,明代海南沿海一带海盗横行,风狂浪险,108名武艺高强的渔民结拜为兄弟,共同对抗海盗、抵御天灾。一天,他们遭遇了罕见的大台风,全部失踪,魂归大海。后来,108兄弟频频显灵拯救在海上遇险的渔民。乡亲们为感激他们的恩德,建祠立牌纪念、祭拜108兄弟公。这个祭海习俗从明代沿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108兄弟公崇拜”是南海诸岛独有的信仰,海南琼海、文昌等地的渔民每逢过节和出海前,都要祭拜108兄弟公,通过古老神秘的仪式为远航者祈福,保佑出海渔船平安归航。2009年,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