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十数米长的玻璃展柜中,1667块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木刻原版依次陈列,其上的精细纹理与精美图案清晰可见。样式繁多的家具、古朴雅致的器物、鲜活生动的人物……将这些局部细节通过繁复的印制工艺进行重新组合,便成就了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的巅峰之作——木版水印绢本《韩熙载夜宴图》。
荣宝斋木版水印绢本《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近期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经典的复现与传统的再造——荣宝斋350周年木版水印当代艺术主题展”,以三大板块呈现百余件作品,不仅系统梳理了荣宝斋木版水印的发展历程,深度展现了木版水印技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木版水印绢本《韩熙载夜宴图》印版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也是运用印刷技术进行图像复制与生产的先行者。中国雕版印刷术自隋唐起便运用于出版物的刊印中,至宋代形成三大出版系统。明代更是中国古代出版业的鼎盛时期,不论是出版物的数量还是种类均达到空前水平。”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琦介绍,1896年,民族品牌荣宝斋设立“帖套作”机构,以雕版技艺印制信笺、书籍,由此逐渐形成以套版印制大幅书画作品的独特技艺,名为“木版水印”,在纸本与绢本经典名作的复制上都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水准。此次展览首次将刊印于1979年的绢本《韩熙载夜宴图》和相应印版合璧展出,希望在呈现精彩作品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其背后复杂的技术原理和工匠精神。
展厅内,木版水印绢本《韩熙载夜宴图》前人头攒动,观众正聚精会神地在展柜里寻找与画面相对应的木刻原版。“早就了解这一名作的内容,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展陈方式,绢本作品复刻技艺的复杂程度让人震撼。”前来观展的肖女士发出感叹。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印制历时20年,由于画中人物、场景极其丰富,需要印制者对画面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准把握每个人物及各类细节的特点。刻版名家张延洲为了表现出原作的笔墨情趣,运用如划刀、劈刀、崩刀等雕刻手法,以刀代笔,在坚硬的黄杨木上还原出线条的韵味,可谓巧夺天工。同时,为了印制出堪比原作的作品,技师孙连旺经过反复实验,最终选择了“轻蹾法”,用以棉布扎成的小球把印在丝绢上的矿物质色反复往下蹾,让色彩均匀渗透,从而解决了矿物质色不易在丝绢上着色的难题,使画面色彩厚重、沉稳。《韩熙载夜宴图》的成功印制促进了木版水印技艺的发展,在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外,表现诗人王昌龄与诗友们雅集场面的《文苑图》中,人物衣纹曲折中见流畅,圆润中具轻重,是典型的“战笔描”。为了表现线条的遒劲效果,印制者采用刷、掸等方法使人物形神兼备,画面层次丰富。在《兰亭修禊图》的印制过程中,李伯实技师负责勾描分色,孙日晓技师负责雕版,单凤池技师负责印刷,最终填补了在生宣纸上印制青绿山水人物画的历史空白。《簪花仕女图》的印制历时三年完成,雕版共三百一十八套,被专家称为“史无前例的壮举”。从勾描到刻版,从印刷到装裱,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一代代匠人的辛勤耕耘与不懈求索。展厅一角,专门设置的雕版印刷环节再现场景,立体呈现了作品的印制过程,让观众透过琳琅满目的工具与材料了解烦琐而严谨的印制步骤,感受手艺的温度。
吹口弦(版画)黄永玉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古往今来,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到北欧海域的维京人,语言、文化、社会形式迥异的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一代代流传着属于自己的精奇志异。似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神秘力量和魔法生物的幻想和探索是不分东西南北、无论古今中外都能参与的共同话题。
茶和酒是中国人最常饮用的饮品,纵观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也处处弥漫散发着幽幽酒香与茶香。尤其唐诗和宋词,更是与酒和茶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由此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文化。
今日七夕——中国人的情人节。牛郎会织女,送啥礼物表心意是个问题:送红包略俗,送花不实用,有没有既浪漫又贴心的好物件?
眉、眼、口、鼻齐全脸蛋圆圆毛发茂盛表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哀它们是谁?有什么故事?喜怒哀乐表情各不相同它们是谁?浓眉大眼拥有显眼的三角鼻和苹果肌修剪得极为整齐的“八”字胡子下面嘴巴紧闭再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自己的头发,在古代就流传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可见古人将头发视为身体的一部分,极其珍视。那么古人没有现代洗发护发美发的条件和技术,是怎样洁净保养头发的呢?
一部热映的“封神”电影,将殷商王朝推入我们视野。谈及唐宋明清,我们自觉亲近,可提起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似乎总因格外久远而烟雾缭绕的。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这几种日常生活用品必是每天首先要操心打理的。七件事中,有三件是调味品,即盐、酱、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乃百味之首,菜、汤、粥等食物,在没加盐的时候,味道寡淡,难以下咽。一旦加入盐,味道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美味异常。精明的巴渝先民,很早就使用盐作调味品对食物进行调味。
当年深秋,34岁的杜甫与45岁的李白经历了去年畅游梁宋后的暂短分别,再次相遇于鲁郡东石门(今山东曲阜)。两位诗人度过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日子,在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留下了登临歌咏的足迹。潇洒之余,杜甫隐隐担忧:人生除了诗和远方,难道就没有其他追求了吗?
所谓“造像记”就是指在石窟、像龛等营建和雕凿时留下的题记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雕刻艺术素有“古碑林”之称的龙门石窟有造像题记2890余块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从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