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专题 > 专题资讯 > 正文

廖彬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

2018-05-07 17:42:08      参与评论()人

彬宇先生还论述了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不谋而合与高度契合,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华文化“天下情怀”的具体体现。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两场历史性演讲,向世界描绘了一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在全世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意义深远。在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看来,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这两场历史性的演讲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着眼的是各国共同繁荣而非纠缠于国家利益的分歧和冲突。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

4.jpg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感叹,在每一个时代,政治家们都尝试着寻求和平,然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回望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的西方世界观始终无法突破一己利益的考量,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在十九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被提及6次。这一理念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的结晶。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整体观。


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撰文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把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贡献给国际社会,并欢迎其他国家“搭便车、搭快车”,展现出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应有担当,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议程设置权、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凝聚起广泛共识,人类曾经难以企及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梦想终将照进现实。吸收了中国“和合文化”的精髓,传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践,强调构建以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秩序的革新完善提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路径选择。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未来世界要如何更好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向全世界给出的“中国答案”。

5.jpg

其实,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推崇“天下”情怀。从“保和太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应计天下利”“推到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主张天下为公,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当中已经蕴含了丰厚的“命运共同体”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讲清楚”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因而,中华文化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沃土。


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其实还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追求不谋而合,《易经》的“群龙无首”与“天下和平”,儒家的“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公”,道家思想《道德经》最后二章所描绘的天下理想蓝图:“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虽然有了一切高度发达的物质,却并不贪图享乐(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舟舆无所乘之),社会和谐,远离利益之争与战争(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人安居乐俗,生活简单纯粹,具有高度文明(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古代氏族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在更高物质基础上的回归。人类将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从必然世界走向自由世界。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只是生产力及相应的生产方式进步的必然结果。


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高度发达、生产方式极为高级、进步的社会,用高级的生产方式自然淘汰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淘汰掉资本主义,彻底消灭剥削阶级。这个理念在中华文化中比比皆是,最耳熟能详的就是管子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以及古训“有余力,则学文”。在精神高度文明中创造物质、驾驭物质,又在高度的物质文明中升华精神,实现全人类的高度自由,这就是共产主义的伟大追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使命!


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它绝不是要消灭人的个性,而是使每个人的自由和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人的个性与社会的共性高度和谐共振。每个人的自由和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群龙无首”的最高境界,每个人都是一条“龙”,而没有剥削阶级(无首)。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圣人满街走”这样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既非道德完备的人,也非天生自私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天生的好人,也没有天生的坏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应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人类命运向好的方向前进的道理在于此,恰恰中华文化让人如何安身立命也是如此表达。如《易经》整个就讲变化、变通,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以及革命的思想、创新的思想、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等等。孔子讲“里仁为美”,就是讲社会环境的重要。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天时地利都要为人所用的思想,强调个人要在生活的磨砺中来锤炼生命的意义,完善生命的价值。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共产主义必胜,不是一种算命和盲目的崇信,而是符合必然胜利的逻辑。


这个道理,就是中华文化所强调的:“天不亡,道亦不亡。正道不衰,正学不亡。”它是历史演进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6.jpg

共产主义主张合作,共融共生,正是中华文化和谐的价值理念与追求,化解一切矛盾,所谓“仇必和而解”。


关键词:马克思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