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影偶戏发展,路在何方?
“现在能常演的木偶皮影传统剧目,不足300出了;行当齐全且有传承演出能力的木偶皮影团体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30多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主席、中国木偶皮影协会会长李延年表示担忧。
木偶皮影戏,也就是傀儡戏,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据李延年介绍,木偶皮影戏到老区、下社区、进学校、赴山乡扶贫,参加各种惠民展演,在工作坊、校园、课堂影偶知识讲座,学、演、做体验活动中频频亮相。然而,这个古老的戏剧品种所携带的独特的文化基因,正伴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快速流失。“在世者也已风烛残年,如浙江海宁盐官镇的徐二男、甘肃环县的史呈林、鄂西一绝的张兆彬、黑龙江的张淑芳等,这些来自民间的木偶皮影界大师级人物身怀绝技,等待我们去实施抢救性记录。保存濒危失传的技艺和剧目成为木偶皮影界当务之急。 ”李延年表示。
一方面要抢救,另外一方面要传承。抢救依然是迫在眉睫,传承更是让人焦虑。“手把手”地培养,需要的是木偶皮影团体对于培训人才倾注力量,然而自身都处于窘境,如何能用三四年的时间带出好的学生?院校的课程培养,可以让学生有文凭,然而学了几年专业的学生可能不能参加正式表演,如何能够延续办学?而且如何能在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让木偶皮影戏的地域艺术风格得到很好的传承?面对木偶皮影界人才青黄不接这一困难,李延年表示,木偶皮影工作者要始终将这一民族艺术视如珍宝,不离不弃,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支柱,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作为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原标题:校园戏剧一定要让人耳目一新 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京举办,参加展演的13台剧目中,音乐剧《你好·青春》 、话剧《追梦年华》 《支教老师来了》等校园生活题材作品给点评专家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个年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波斯语部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并制作了《伊人华彩》第三季之改革开放系列短视频。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精神指导下,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创作向前发展,鼓励青年电影从业人员创新突破,全面提升青年影视产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