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月6日电 题:了不起的“驴敢当”
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成欣、侯韶婧
刚一开年,在甘肃省庆阳市肖金镇肖金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里,妇女们将花布、内衬和画纸平铺好,开始赶制“驴敢当”。现在,这款以小毛驴为原型的香包已经远销国内外,供不应求。
“‘驴敢当’可受欢迎了,在全国多地旅游商品大赛中获过奖。生产阿胶的企业和毛驴养殖基地纷纷联系我们,要把它作为吉祥物。” 庆阳香包绣制“非遗”传承人刘兰芳说。
庆阳是中国传统香包刺绣发源地之一,这里曾出土过距今800多年的香包,被称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庆阳香包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庆阳农村,妇女们祖祖辈辈都有绣制香包的手艺。今年53岁的刘兰芳仍清晰记得,她8岁时坐在外婆怀里,看外婆做老虎香包:用线把剪下的树叶图案包在碎布上,再用黑线绣出眼睛。
“小小布渣竟然摇身变成了生龙活虎的香包!”就这样,刘兰芳耳濡目染地学习了绣技。从鞋垫,再到绣花鞋、五毒肚兜、枕头,她的针线功夫渐长。
这些年,刘兰芳始终坚持香包的纯手工缝制,每年都有十几款创新的香包作品。49岁那年,她被评为“非遗”传承人。
在传承过程中,刘兰芳发现古老的香包遇到了发展瓶颈。当地人都是把香包当作小礼物来送,但她发现年轻人喜欢的不多。
“原始的小毛驴香包,连我的外孙都不喜欢。”刘兰芳意识到,“可能是因为造型呆板,不够活泼。”
2013年,刘兰芳的团队对小毛驴香包进行二次设计,先后改版五六次,并为新款“小毛驴”香包取名“驴敢当”。和传统香包不同,“驴敢当”造型夸张,灵动可爱,更像是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
“现在能常演的木偶皮影传统剧目,不足300出了;行当齐全且有传承演出能力的木偶皮影团体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30多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主席、中国木偶皮影协会会长李延年表示担忧
老子《道德经》中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为方,方生万物,而天包容万物。天为圆,意为无穷无尽。道法自然,自然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