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季,万物笼罩在肃杀寂寥的氛围之中。而不畏严寒,敢于在此时绽放的花朵,非梅花莫属。
《红楼梦》中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图为87版《红楼梦》电视剧截图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先民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在冬季和初春开花、非常有自己风格的植物。但实际上,中国人对梅的利用,首先是从采收梅果开始的(不愧是我大吃货帝国)。
考古成果证明,早在距今七千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新郑一带就有野生梅树存在。
1979年,在发掘裴李岗遗址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炭化果核。经科技鉴定,这些果核有梅核、酸枣核等。看来,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尝到了梅子的酸甜滋味。
梅子,图自黔农网
把梅果当调味料,在殷商时期已经十分普遍。《尚书》中记载,商王武丁曾表达自己对大臣傅说的器重,说:“若做和羹,尔惟盐梅。”殷商时代的人们做饭做菜,酸甜之味主要靠梅调和,这一烹调习惯在今天的云南大理、丽江等地还有所保留。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开始把注意力从梅果身上移开,转移到梅树的花朵上。
明朱竺《梅茶山雀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传说楚襄王有一次在云梦泽附近游玩,看到野外生长的梅花初绽,惊叹于梅花之美,久久不忍离去。骖乘宋玉见状,说:“梅花美则美矣,可惜生长在寂寞的荒野,无人观赏,实在是太遗憾了。大王如果喜欢梅花,何不把它移栽到自己的宫苑中,一直欣赏,直到花落结果呢?”
不知道楚王最后有没有听从宋玉的建议。但宋玉的话,在不久以后的西汉时期变成了现实。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句子,表明西汉时期的成都,已经栽种有梅花。
《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栽培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枝梅几种梅花。从这些梅花品种的名字来看,用途也很可能以观赏为主。
清 金农《梅花图册页》(其中一开)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的南迁,梅作为江南一种常见的植物,大量见于文人笔下,以其独特的风姿,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陶渊明《腊月》诗中写道“梅柳夹门植”,看来东晋时期,梅花作为观赏植物,已不罕见。
这一时期的文人不仅栽培梅花,而且开始关注梅花的耐寒特征,并加以赞美。南朝文学家鲍照认为梅花“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对梅花赞美有加。
北朝诗人陆凯在荆州折一枝梅花,赠给长安老友范晔,并赋诗:“折花(一作折梅)逢驿史,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更是流传千古的风雅佳话。
明缂丝花卉册之梅花故宫博物院藏
同样生活在南朝的文学家庾信在《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则悍跳了一把预言家。
头天晚上,庾信听到鸟鸣不断,觉得春天要到了,便坚信“今朝梅树下,定有咏花人”。他最终也沉迷于
“水影摇丛竹,林香动落梅”的美景之中。
南北朝这些咏梅的诗词歌赋,已开启后人赏梅之先声。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人们对梅的欣赏更进一步。
唐代名臣宋璟《梅花赋》认为梅花“独步早春,自全期天⋯⋯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于君子之节”,并自豪地替梅花宣称:
“相彼百花,孰敢争先!”
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曾在浙江为官、后为避乱定居于闽的晚唐诗人崔道融也着力赞美梅花傲寒斗雪、高洁清雅的品质。其《梅花》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将自己坚贞不屈的心志寄托于梅花之上,为宋代文人学者的梅花审美奠定了基调。
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上海博物馆藏
现在,人们常将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这种说法便起源于宋代,可见宋人对梅花的重视。而若论宋人赏梅,最知名的当属“梅妻鹤子”的林逋。
传说林逋隐居于孤山,在居所的房前屋后遍植梅树,共三百六十棵,靠着梅树结的梅子换取生活必需品。一棵树所结梅子,刚好为林逋一日之开销。林逋还在隐居处养了一只鹤,留下了“梅妻鹤子”的美名。
对于这些传说,有严谨的学者根据林逋传世诗文和宋代史籍记载,做了一些考证,认为林逋隐居之处仅植梅一株,更多的植物是松、竹。不仅如此,整个孤山一带在北宋时期植梅也相当有限。
学者们还考证了“梅妻鹤子”一说的源流,认为其雏形出自南宋,是由林逋不娶无子而生发出的联想。即使如此,与梅、鹤相伴的隐居生活,仍令古今无数文人雅士羡慕万分。
宋徽宗《腊梅山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时期,艺术史上著名的宋徽宗,也是梅花的忠实粉丝。宋徽宗在营造著名的皇家园林艮岳时,不顾南北气候差异,大肆移植各种奇花异卉。
艮岳中,有两个地方大规模植梅,一处名为“绿萼华堂”,栽培了许多绿萼梅,满眼青翠;另一处是“植梅万本”的“梅岭”。然而,如此多的梅树成活率几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宋扬无咎《四梅花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偏安一隅,人们对“北定中原”的期盼,对精神支柱的渴求,使得有着坚贞高洁寓意的梅花赢得普遍推崇。文人们经常用梅花来标榜自己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情怀。其中著名者,如陆游“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内涵,也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同。
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黄大舆还特意搜集了唐代至南宋初的咏梅词,集成《梅苑》一书,里面有词400余首。
宋人赏梅,不仅停留在精神文化的层面,还试图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梅花。
南宋诗人范成大十分喜爱梅花。他在自己的石湖别墅种了几百株梅花,后来又买下王氏旧宅,辟为“范村”,将三分之一用来种梅。
范成大搜集了江南地区的许多梅花品种,撰写《范村梅谱》,被当代植物学家誉为我国和世界上的第一部梅花科学专著,为后世的植物学和梅花文化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元王冕《墨梅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爱梅之人,最著名的要属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
王冕的咏梅诗、墨梅画皆远近闻名。据说他曾画梅花,贴于墙壁,并题诗“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是对权贵们无声的讽刺。
元王冕《墨梅图》故宫博物院藏
从王冕的传世作品可以看出,他画的梅花洒脱而别具—格,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明清两代,赏梅活动进入全盛时期,关于梅花的诗、文、书、画不断涌现。
明人辑录的《集雅斋画谱》中有《梅竹兰菊四谱》一种,首次将梅、兰、竹、菊并列,后人也将它们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明孙克弘梅竹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更好地欣赏梅花,人们开始进一步研究梅花的品种、种植和养护。
晚明王象晋《群芳谱》中记载了19个梅花品种;清初陈溟子《花镜》中记载的梅花品种则多达21个,总结了不同梅花品种的特点,还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土壤、浇水、施肥等多种因素对梅花生长的影响。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之《寒夜探梅》
至于清代中后期,清人对梅花的审美跑偏,使得龚自珍写出那篇著名的《病梅馆记》,又是后话了。
论外形,梅花没有牡丹典雅富贵;
论香气,它没有蔷薇香气醉人;
论实用价值,它似乎也不如诸种蜜源植物、药用植物那样突出……
然而,它以独有的傲骨冰心,赢得了古今众多文人的钟爱,成为雅士珍赏的对象,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牢牢地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罗桂环《梅史考略》
朱世阳、应晓亮、王晓东《浅谈中国梅——梅的应用与栽培》
段莹《仿佛罗浮曾见时——王冕梅画与元代文人画中的南宋传统》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