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正文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记得小时候,每次拿到新教材都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要去翻看里面的插图。同学之间还会就这些插图开玩笑、分角色,有时还会在这些插图上涂鸦。

美术插图在教材中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材更有活力,让学习充满乐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插图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一些视觉效果和立意好的插图甚至可以超越教材中的文字,提升教学效果。插图如同学生的课后辅导老师,时时刻刻陪伴在学生的身边,帮助学生回忆老师的授课内容,协助老师们传授着点滴知识。

教材的插图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教材中使用的美术名作插图,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们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品位。

课本插图“回忆杀”

曾有老师这样说:“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教材其实也是一门艺术。网友发文称“从前的教材插图非常精美,很多都是名家名作。”不少网友也晒出了之前教材中的一些插图,引起了一波回忆杀。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蒋兆和的《杜甫像》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杜甫很忙”曾爆红网络,被无数次“改头换面”。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王惟震绘制的《少年闰土》。看着这幅图,应该有很多人会想起课本中的这句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黄金祥绘制的这幅插画,让那个“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破衣烂衫,一双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闰土更加形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还有我们熟知的李雷、韩梅梅,也出自王惟震之手。

下面这几幅插图你熟悉吗?也是由王惟震绘制,他被称为“劳模”插画家。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将相和》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谢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就连忙出来迎接。”我们从此学会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月光曲》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弹起了《月光曲》。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让我们荡起双桨》

听说很多人在读这篇课文时,会不由自主的唱起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你是否已哼起了那熟悉而优美的旋律。

除了这几幅,小学课本里的那些经典插图,你还记得哪些?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飞夺泸定桥》插图作者:雷坦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飞夺泸定桥》插图作者:刘国枢 创作于1957年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雷坦和刘国枢用艺术再现了现迎难而上浴血奋战的长征精神。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是詹建俊,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深入狼牙山当地进行考察,还走访了当年跳崖的幸存者葛振林。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潘鹤的《艰苦岁月》,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吴为山的雕塑《雷锋》,是诗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插图。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为人民服务》中的插图出自杜滋龄之手。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白求恩》的作者是肖峰和宋韧,这件作品创作于1973-1974,是《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插图。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这幅工笔重彩《武松打虎》是著名艺术家刘继卣所画。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这是《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插图“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前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色,远一点的呈色,再远的呈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张洪赞这幅《黄继光》的插图,仿佛让我们又听到了黄继光在最后时刻发出的呐喊“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绿色的办公室》插图作者:刘克敏

“天亮了。‘绿色的办公室’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列宁已经坐在树桩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埋着头,双膝托着文件夹,笔尖在稿纸上沙沙地画着。身旁的草地上放着几页已经写好的稿子。不远的地方,篝火还在燃烧,锅里的早餐散发出一阵阵香气。列宁全神贯注地工作,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列宁在这里写下了不朽名著《国家与革命》。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挑山工》插图作者:育华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还有这些精美的教材封面。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雅昌专稿 | 回忆杀 藏在教材中的美术名家之作

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幅插图,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界专家观点

那么,美术作品应该如何更好的在教育教材中呈现?如何在教育教材中传播美术教育?雅昌邀请了几位老师,就此话题他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少年儿童造型学会会长、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省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杨红:

艺术家杨之光的作品《不灭的明灯》《新疆舞》《山姑娘》和夫人鸥洋的作品《新课堂》都曾入选小学人教版教材插画。杨红一直记得父亲的教导:“中国画家少一个没关系,可教育没有人去搞,那损失太大了。”她一直秉持着父亲的遗愿在少儿美育上不断前行。

杨红呼吁,一定要重视插图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很多孩子在识字以前是通过看图来阅读的,视觉传达非常重要。插图本身带有欣赏价值,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和理解。”鉴于此,杨红认为,能够进入教材的插画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经典绘画。在画中看历史,在画中看世界。前辈们留下了精彩的中国画、油画和版画,都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厚重底蕴值得深入挖掘;另一种是可以代表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们生活的新锐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国目前有很大一批优秀的插画人才。”

在杨红记忆中,儿子当年的小学教材插图非常精彩,近20年过去了仍然让她印象深刻。在杨红看来,此次这件事情被多个平台曝光,从教育的长远看来是一件好事:“通过这个事情,我们都需要好好反省。为什

么以前对教材关注度不够?为什么问题到现在才被发现?等等。最重要的是,做得不好就好好改进。教材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水平。”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志亮

这在我看来是一个跨学科问题。我们在纯艺术教育过程中都有共识,即审美的多样性。但是教材中插画的问题则无法用纯艺术的审美多样性来解释。

这个问题是艺术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如何完美结合的问题。具体说来便是,教材针对的是小学生,教材编委和聘请的插画家是否足够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在做好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功课的前提下,才能决定哪几种风格适合小学生。如果这个工作要做得完备,甚至需要在几种风格中通过调查,比如在小学生中做问卷,然后统计,选出普遍受到孩子们认可的风格进入课本。

另外,很多80、90后都怀念以前课本中的经典,但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经典,很多风格都是单一的,审美是偏成人化的。现在已经30-40多岁的成年人,回忆起那时的书本插图,认为是经典,但并不代表他们在小学时真正喜欢这些图。

我个人而言,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觉得《艰苦岁月》这类插图在当时给我带来了任何有趣的记忆和审美的体验。

教育学者,独立艺评人谭秦:

我是本科读的是美术,研究生读教育学,工作主要是在教育机构的课程设计领域,也坚持写艺术评论,做公共美育服务。

首先我回忆过去蒋兆和先生的《杜甫》,詹建俊先生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本身就是他们的代表作之一,在展览中也看到过原作,非常精美。

还有王惟震先生画的《少年闰土》、《让我们荡起双桨》,他也创作了英语课本中的李磊、韩梅梅等经典形象,这些都能唤起一代人的共鸣。

我们需要思考背后的问题:

首先,教材的制定应该是非常严肃的,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孩子,相关主管部门应该调动全国的专业力量去做好这件事,是否可以邀请几大美院的专业团队,和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力量合作完成。

其次,不仅仅是插图问题,还有插图由谁来绘制,如何选择和确定,如何精益求精地持续迭代等等。

谈及美育的问题,我建议孩子们(当然包括老师和家长)多读书,特别是内容好,排版好,印刷精美的,现在的出版物非常多,应该加以选择。

第二,建议孩子们多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原作,现在全国各地文博系统的很多展览水平都还是不错的。当然偏远乡村的美育问题,是不是可以在相关地区配套捐赠高仿艺术品,捐赠优质书籍等做法。

第三,整个学校和孩子们,家长都要正确的理解美育,通过系统的课程,好的方法进行艺术实践,特别是有艺术爱好的孩子,而不是简单通过每周一两节课的辅导班。美育真正目的是提升全民素养,以及艺术人才的培养。

结语

教育无小事。

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曾在文章《出版人叶圣陶》中写道:他一再强调编辑一定要“句酌字斟”,总要做到真的“尽心尽力”了,才可以“心安”。

感谢老一辈出版人的辛勤付出。

我们已离开校园多年,恐怕当年的课本也早已不在身边,翻看着这些充满记忆的图片,仿佛我们又回到那个难忘的岁月,坐在教室里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这些教材中的插图为我们承载了美好的回忆!童年的记忆,也伴随着这些插图一一浮现……

(责任编辑:梁弈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