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落成的巨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以精练的人物造型和富有史诗感的构图呈现了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盛况。作品一经问世便引发社会热烈反响,也让人们记住了创作者的名字——袁运生。
193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的袁运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从才华横溢的学生到蜚声国际的艺术家,从旅居海外到归国投身中国传统艺术研究,如果要梳理其一生的创作历程,“壁画梦”一定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稿·局部)袁运生
这场做了60余年的梦,是从中央美术学院开始的。1958年,袁运生进入中央美院董希文工作室。在导师的影响下,他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而壁画作为表现力丰富的综合性艺术,能够在与传统文化的对接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与无限可能。因此,袁运生选择以壁画稿的形式完成自己最重要的毕业创作。
“毕业创作《水乡的记忆》可以算是我的第一张壁画稿。”1962年春天,袁运生来到苏州甪直镇,这里优美的水乡景致处处透溢着古老文化的韵味。他坐在岸边,在纸上随意勾画,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感,为创作收集素材,积蓄灵感。在钢笔线稿得到老师的认可后,袁运生以油画材料完成了这件壁画稿作品。画面中,略带夸张的人物塑造方式与看似并不严谨的场景透视,为热闹的水乡一景增添了生动鲜活的魅力。在色彩营造方面,画家巧妙地运用红、绿二色的对比与互补关系,并以不同的色彩饱和度拉开场景的远近距离,使画面既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作品完成后,袁运生在笔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这次创作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呢?我想,因为我曾经不辞辛苦地画了两个多月的写生,充实了自己,因而换来作画的信心。不用模特儿,我感觉更自在,连写生也放到一边去,结果却比写生更接近我的感受。可能,这就是真诚的力量。”
姓,是某一氏族或家族的共同符号。无论古今,每人都有一个姓。《百家姓》里所列的是一些常见的姓氏,这些姓所用的字较常用,易于辨认。
由新疆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自2023年8月亮相以来,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日前,记者来到展厅,在一件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书中,品读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近日,“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40余载创作生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传统家具的艺术世界。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