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2日,河南郑州街头突然出现一位身着汉服的网友(网名壮志凌云,本名王乐天),被路过的新加坡记者拍到,据此写成报道《汉服重现街头》,引起强烈反响。
赞者称重拾汉服,体现了文化自信。
弹者称状如唱戏,毫无意义。
恐怕王乐天也没想到,十多年后,汉服爱好者已达600多万人,市场价值超百亿元。随着“汉服粉”群体快速扩张,也引发内部分裂——复古派与发展派势同冰炭,体现出汉服概念本身的混乱。
什么是汉服?汉服等于国服吗?复兴汉服就等于复兴传统吗?汉服是否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国服装史如此漫长,什么才能代表汉服?汉服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种种疑问,至今未能达成共识。
(清)金廷标《仕女簪花图》轴
汉服能热,靠的是两点:
其一,在互联网催生下,亚文化圈崛起,各种汉服视频让年轻人直观地看到了汉服之美,被它所吸引。
其二,古装网剧盛行,激活了人们对传统的想象。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汉服虽热,但热的是现代表演中的汉服,而非真实的汉服,甚至汉服这个概念都是虚拟出来的,其历史合法性难确立。
因此,有必要对汉服史进行一番梳理。
古人不知道啥是汉服
汉服发端于何时,尚存争议。
《周易·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将服制拔到治国之本的高度。
在《周礼·春官》中,规定帝王的服装是六冕四弁,“凡兵事,韦弁服。视朝,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就是说,平时办公要穿皮弁服,即鹿皮帽、白布衣、素裳。此外,“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即祭祀时,命妇(有封号的妇女)要按规定穿鞋。
作为一名“00后”,吴晨从小就喜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和《红楼梦》。“我特别喜欢孙悟空,觉得他神通广大。可惜我是个女孩儿,否则我也挺想尝试演绎他的。”吴晨说。
随着汉服“破圈”掀起古风审美热潮,“服章之美”成为年轻人热切追捧的传统文化对象;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同载体的展现与演绎,在青年文化、潮流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古风审美”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