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正文

刘伟鹏:龙的千年分裂史

刘伟鹏:龙的千年分裂史

如果有一天,我们说到了龙,我们说些什么?

这个场景可能发生在你和孩子之间,也可能是在你和朋友之间。我们仅仅描述一下龙的外貌?说它长长的、有鳞、有角、有爪?还是说它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仅仅是这些?

可是这些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吗?

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聊点儿别的,比如:

我们是不是“龙的传人”?

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在中国神话里为什么是一种人见人欺的形象?

龙从哪里来?

一 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1870年前后,一些欧洲居民发现,他们所在街道的一些中国商铺挂起了龙旗,来作为民用旗用。这些中国商铺挂龙旗的目的,可能是出于对生意的保护作用。再往后,在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许多地方,中国人都开始将龙旗用作种种涉外仪式。

那个时候,欧洲人对中国还是向往和崇敬的,龙作为当时清庭皇权的象征,得到的更多是仰慕。一些西方贵族还以订制龙纹器皿和服饰为时尚做派。在鸦片战争之前,欧洲人并没有有意丑化龙。

1888年,慈禧太后确定黄龙旗为国旗。到鸦片战争开始,龙才作为中国符号在东西方的共识中固定下来。当时,因为中国和西方已经出现不睦关系,同一时期,在西方出现的关于中国龙的漫画中,龙开始以一种丑恶、软弱、可怜的形态出现。这些龙拖着长长的辫子,任西方人侮辱宰割。长辫子是满清的标志,龙,则是东方人的符号。在这种环境下,龙一度成为外国看中国的标志和符号。

当时国内人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呢?

基本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百姓,他们对此没有概念,关于他们对龙之符号的情绪态度,少见有史实记载。而一拨有识之士和爱国人士则对此非常反感,他们认为龙是专制和落后的象征。在革命爆发后,“扯下龙旗、升起五色国旗”被视为革命的标志。

在这一段时期,人们并没有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后满清帝制被推翻,国内战事频发,国外矛盾增加,进步人士认为,中国亟需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而此时,“图腾学”正好进入中国,便有进步学者提出以龙为图腾,会对团结中国人起到作用。

再往后,一直也有声音提出建立龙图腾文化。

可是,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吗?

我先说答案:不是。

因为一直以来,龙在中国起到的更多是神化的作用,天子着龙袍,坐龙椅,为的是方便统治,和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老百姓的世界里,龙就是神话中的一员。从这一点来讲,这与图腾的概念是不符的。且龙在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固定标准的形象,它是在唐宋时期才详细清晰起来。同时,华夏民族历来没有“龙一族”的存在,而图腾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图腾物与图腾部落有血缘关系。

所以从实际情况来讲,虽然当时需要一种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看起来好像精神气质也挺符合,但实际上它并不符合图腾学说,所以不能认为龙就是我们的图腾。

二 龙在中国神话里的形象

龙在中国神话里为什么是一种人见人欺的形象?

离鸦片战争过了约100年左右,一首名为《龙的传人》的歌曲突然爆火。这首歌的作者是一个台湾学生。当时两岸三地,无华人不传唱。

它为什么会这么火?

这和1980前后我们的国情有很大关系。当时中国大陆正值改革开放发韧初期,需要一种巨龙苏醒、朝气蓬勃的精神来鼓舞振奋人心。而中国台湾地区则在寻求一种身份的认同,所以《龙的传人》一出来,马上在华人世界掀起热潮。

我们热衷于讲龙的文化,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出于对龙的独特形象的敬畏,学过画龙的人知道,画龙有个口诀: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这基本概述了龙的样子。《尔雅翼》中说龙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龙的这个形象,是把自然界中多种生物的特点集合到一起发挥创造的结果。这种集合的方式,符合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出于某种良好的愿望,常常把各种条件集中到一件事物身上,而创造出一件了不起的事物,比如《易经》。

但是对创造出的动物集成,各人却有各人的看法。所以龙在神话中一直是一种分裂般的存在。

它很威武,能呼风唤雨,但却常常被欺负,神仙们都不拿它当回事儿。

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龙就是受气包的形象。它们供神仙差遣,地位不高,还常有性命之忧。

比如井龙王,在乌鸡国地底下,一个不知名的神仙让他守尸,他就规规矩矩守了三年。还有洪江龙王,也为陈光蕊守了十八年尸。

还有一些龙王,犯点儿小错,就会遭来杀身之祸,免不了“剐龙台上挨一刀”,是不是太惨?你比如泾河龙王,因为和人斗气,克扣了几滴雨,其实并未对降雨量影响多少,还是被人砍了脑袋。西海龙王敖闰,儿子犯了错,注意,是犯错,不是犯法,龙王自己表奏天庭,儿子还是被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下,过几天还要砍头。后来还是观音求情,加入取经团队。

平常面对孙悟空等妖仙,几个龙王也是吓得要死,话都不敢大声说。甚至连虎力大仙这样的野路子神仙,都可以发号令,命它们降雨。孙悟空常常骂它们是“带角的蚯蚓,有鳞的泥鳅”。

书中出现的一些工具也可以看做是龙的悲惨遭遇,比如镇元大仙的七星鞭,是龙皮做的,还有玉帝请客吃饭,用的是龙肝凤髓这道菜。

明代野史还说,“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史记·高祖本纪》中就刘邦就是龙和他妈生的,可能这也是龙得不到尊重的原因之一。

三 龙从哪里来

龙从哪里来?

在西方,龙也是被用来屠的对象,勇者都要斗恶龙,这是西方神话的主题之一。西方有个叫圣乔治的,关于他屠龙的故事讲了上千年。圣乔治是个罗马军官,传说他很早时杀了一头恶龙,拯救了公主。圣乔治是天主教著名的圣徒,天主教很好地利用素材,进行传播,宣扬骑士精神。后来欧州民族主义兴起,大量的圣乔治屠龙故事开始出现,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一战期间,英国有一张招兵海报,画的就是英格兰的圣乔治杀死德国的龙。现在有电玩游戏以此为模式设计杀龙游戏,用龙来作为终极大BOSS,刺激年轻人参与。

虽然东西方对龙理解不同,但对龙的起源其实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敬畏与恐惧。我在汉字起源的一些章节里反复提到过,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对自然中的强大力量会充满敬畏之情。大蛇、大象、以及自然天象的带来的恐惧感,都是促成龙的形象形成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自称“祖龙”,之后皇帝都自称“龙”,因为龙被认为有力量,所以与龙发生关联,会被认为是在展示或传承力量,汉高祖起事要斩白蛇,白蛇也可以理解为龙。

《周易》中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以及《山海经》和《云笈七签》中的四海龙神,都是龙的神性力量在文化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进一步影响。

龙是什么?它是一个关于力量、权力、威严、诉求,集合的美好愿望罢了。

四 乌龙不是龙

讲个小故事,乌龙不是龙。

我们常听到“摆乌龙”这个词,这里的乌龙并不是龙,而是狗,是一条忠心耿耿的狗。

晋陶渊明《搜神后记》中说晋代会稽有个叫张然的人,养了一只狗,取名叫“乌龙”。张然的奴仆与张然之妻私通,两人合谋要杀张然。乌龙识破诡计,救了张然,后人便以“乌龙”为狗的代称。

诗歌中经常见到关于乌龙的称谓,韩偓诗句“相风不动乌龙睡,时有娇莺自唤名。”李商隐也有诗“适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这里的乌龙,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亲密伙伴的角色。

现在大家说到乌龙这个词,都理解为“荒诞式错误”的含义,这种说法源自中国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香港媒体有球赛报道版块,当球赛中出现把球踢进自家球门的时候,媒体用的是“own goal”一词,这个词的发音近似粤语中的“乌龙”,同时粤语“乌龙”就有“搞错、乌里巴涂”的意思。后来这种说法便流传开来。

刘伟鹏:龙的千年分裂史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中转式旅游:追求“高性价比”与“松弛感”

    中转式旅游:追求“高性价比”与“松弛感”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02-24 10:19 中转式旅游
    蛇年寻“蛇”—— 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

    蛇年寻“蛇”—— 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2025-02-11 09:47 蛇年 博物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冰雪热”遇上“非遗热”,真燃!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25-02-07 11:44 非遗 冰雪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5-01-16 09:41 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01-13 10:30 北京中轴线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2025-01-03 09:36 电影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2024-12-23 10:33 小兴安岭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2024-11-20 10:30 河北文旅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