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顺县茶厂技术拼配员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绿茶(三杯香)炒制技艺项目传承人,吴晓红始终呼吁茶文化进校园。如今,她带着四十余载的制茶、审评工作经验走进职校兼职授课,传承非遗技艺“接力棒”,传授经验,让茶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教摩纳哥亲王制作面人“冰墩墩”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郎佳子彧一直尝试用老手艺做新题材。他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看到面塑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也是一件很“酷”的事。
凉茶、扇子、香云纱……芒种已过,仲夏来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感受“非遗”里的夏日,为你带来无限清凉。赛马会、赛龙舟,除了生活用品,这些传统体育也为你点亮夏日精彩。就像沙滩上的美丽海螺,夜空中的点点繁星,“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装点了眼中的风景、丰富你我的生活。它们蕴含中华民族卓越智慧和文化内涵,为国人提供着强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创造力。
从仿古牌楼进入,仿佛穿越到宋时街市,角楼檐下错落悬挂着丝竹灯笼,街道两侧商铺林立,街上人来人往,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只见一位位传统匠人把工作台搬到了现场,向观众展示温州漆器、瓯塑、泰顺木偶头雕刻、乐清细纹刻纸等多项非遗制作技艺,指尖上的精彩让往来游客不禁驻足翘首。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重点建设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不断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续写创新性保护传承、多样化融入生活的新篇章。
作为齐国故都,淄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从事铁矿开采并诞生冶铁技术的地方之一。龙泉镇一直有制作铁器的传统。龙泉镇文化站站长徐艳艳说,过去,祖祖辈辈的铁匠以赶集打铁壶、农具等为生,当时的铁壶主要是生活用具。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铁壶变成了集生活用具、装饰、观赏为一体的艺术品。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各地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景呈现,展示非遗之美;全民参与,共享发展成果;全国联动,营造起浓厚的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彰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刻联系,描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弘扬的美好图景。
非遗“新匠人”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又如何为非遗赋予新创意?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青年说》来到他们身边,一探究竟。
刚告别国际博物馆日,又迎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尽管距离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尚有时日,但有关部门已开始预热,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先声夺人,渐次揭开面纱。据统计,全国各省(区、市)在今年遗产日期间将举办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2400多项。
邢窑是隋唐时期名窑之一。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59岁的张志忠是“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至今,他对邢窑陶瓷的艺术造型、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创作了大量邢窑陶瓷产品。在钻研陶瓷技艺之余,张志忠常到当地陶瓷博览园及学校讲授陶瓷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邢窑的艺术魅力,传承传统陶瓷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