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句话放在中国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上再合适不过了。传统技艺的传承自古有其保守性,“子承父业”被看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形式。即便是在师徒之间,二者的关系非到达“父子”般的密切那也是得不到真传的。
即便是父子,在外人面前,彼此之间也多半是以师徒相称的,京派内画鼻烟壶的刘守本与刘文海就是这样一对典型的父子。刘文海嘴里提到的“师父”其实就是他的父亲,要不是仔细打听,还真容易被“糊弄”过去。
“制作鼻烟壶的材质非常广泛,任何做工艺品的材质都可以制作鼻烟壶,比如金、银、铜、铁、锡、珐琅、竹、木等,甚至稀有的鲨鱼皮、犀角都可以做鼻烟壶;任何工艺都可以做成鼻烟壶,比如玉雕、雕漆、景泰蓝、雕竹等。”与笔者第一次见面,刘文海健谈的风格很快便显露了出来,又或者笔者曾对内画鼻烟壶有些浅薄的认识,他也愿意多谈一些。
当被问及国内多内画鼻烟壶为何会分为几大流派,这样的划分又是参照怎样的标准时,刘文海笑着说:“其实这样的划分是没有太多学术的依据的,你说它是根据地域划分的可以,说是根据内画的风格划分的也对,有时候甚至是依据手艺人居住地来说的。目前大家熟知的有京派、鲁派和冀派。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说法,这都很难有个准确的界定。有时候,某一派的传承人断了,其他地域又有了新的传承。“
自属京派,刘文海自然对京派的传承有更多的了解,“京派内画用料讲究,京味十足,题材多以描绘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为主,代表人物有清末民初的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等,这时候,内画鼻烟壶达到了顶峰。”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其实就有点曲折了,“1960年,我父亲成为北京工艺美术厂珐琅车间的一名工人。两年后,他转岗到内画壶车间。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保护这门将要失传的内画技艺,北京市从工艺美术研究所调来了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和叶菶祺两位老艺人、王习三、叶淑英,在北京工艺美术厂开设内画班,还从厂子里挑选我父亲、丁桂玲学习内画。“
制作鼻烟壶的材质非常广泛,任何做工艺品的材质都可以制作鼻烟壶,比如金、银、铜、铁、锡、珐琅、竹、木等,甚至稀有的鲨鱼皮、犀角都可以做鼻烟壶;任何工艺都可以做成鼻烟壶,比如玉雕、雕漆、景泰蓝、雕竹等。
季顺在北京的火绘葫芦圈里可谓小有名气,在他位于京城百工坊面积不大的工作室里,火绘葫芦作品如一个个精灵般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画风各异,大小不同,宛若一个“葫芦奇幻界”。
在老北京,一进入八月,街上就出现了卖兔儿爷的,他们或在街边摆摊,把大大小小的兔儿爷由低往高摆成兔儿爷山,迎来人们的关注和选购;或挑着挑儿沿着胡同叫卖,由此拉开了北京人过中秋节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