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科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摸骨正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由此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摸骨正脊术”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一带,集中区域为晋中市、太原市和吕梁市的所辖区域,包括太谷县、平遥县、介休市、孝义市等地。南北辐射至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及周边。山西省晋中市地区,自古是晋商的发源地,这里票号、镖局众多,晋商的走南闯北,以及晋商精神也对中华医药起到促进作用,将这一传统中医正骨方法传播开去。近年来,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走访,该项目也在黑龙江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广为流传,包含海外多个国家。2021年6月,“摸骨正脊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摸骨正脊术”传承团队
山西灵石郭氏“摸骨正脊术”的源流还得从二十世纪初期说起。郭氏祖辈们曾生活在河南,精通郭氏骨伤疗法。1900年河南北部大旱,郭氏祖辈们从河南逃荒至山西。“摸骨正脊术”最早可追溯至第四代传承人郭华的太奶奶郭张氏,她将郭氏骨伤疗法从河南带至山西。第二代传承人郭德海完好地继承了郭氏骨伤疗法,并将其在山西发扬光大。第三代传承人郭永琦在继承郭氏骨伤疗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改进,形成了独到的“摸骨正脊术”。第四代传承人郭华于1996年毕业于晋中卫生学校(现“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自幼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熟读中医经典,后随父亲学习针灸和骨伤,亦深入学习冯氏中式整脊、劳跟美式整脊、谢氏、双桥老太太之医术,并拜四川名医罗方印为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结合郭氏先辈所传技术独创无重力间盘复位法,目前他已完全掌握“摸骨正脊术”的要领。2019年10月,郭华被认定为“摸骨正脊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正骨,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称为伤科或骨伤科。“摸骨正脊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骨伤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发展形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正脊治疗手法,它以脊柱为中心,用整复脊椎关节错动手法,并结合膏药以及理疗等手段,使督脉的气血条达,经络通畅,阴阳调和,进而达到消除病痛的目的。其关键复位手法通过食指和中指触摸,发现脊柱错位、错缝,即西医所讲的间盘突出、骨刺等,然后用拇指配合旋转复位,一气呵成,让腰、颈疼痛病人瞬间缓解疼痛及相关症状,包括一些陈旧性脊柱病疾。
第四代传承人郭华
“摸骨正脊术”的核心要义有三点: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要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的妙用,三是药物的特色。在理论上其以经络学说以及脏腑经络与脊椎具体部位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应用正脊手法对脊椎错动的关节加以整复。换言之,就是通过扳法、推法、按法等手段,循脊椎辨证施治,调理其错动、歪斜的关节,甚至于鼓动或调和腹内气机,以通其经络、振奋阳气、安内攘外,从而达到恢复脏腑、经络本来机能的目的,最终使人体返璞归真、各司其职,故属一种正本清源的正骨疗法。正脊手法根据施技时患者体位与移动与否,分为静中复位和动中复位,施以手法时,先摸出受损部位,手法瞬间见效。
在熟练掌握各种病状的解剖方法和施治手法的同时,郭华还借助中医理论,创造了不借助任何器件(包括美式脊椎矫正器),仅凭敏锐的手感和精准的手法治病救人的独到技术,研究出了健身、食疗、药疗三位一体的固效疗法,从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郭氏整体脊椎矫正术体系。郭华说:“摸骨正脊术凭借双手摸骨,不依靠CT、X、MRI就能精确诊断椎间盘突出、狭窄、增生等疾病,而且复位时也仅凭双手,从不使用介入或辅助工具,这都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更应该不断创新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郭华向弟子演示手法
“摸骨正脊术”在民间是以家族传承进行延续,许多治疗经验和药方得不到系统的发掘和整理,更得不到文字上的总结和归纳,因此面临着传承困境。郭华作为传承人深知责任重大,2012年11月,他编著出版《摸骨正脊术》一书作为传承资料,近年来开发了“郭华整脊灸热治疗贴”等7款膏药,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的辅助治疗。
郭华说:“摸骨正脊术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地域性,对于建立完善传统中医骨伤科医学体系与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传承团队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摸骨正脊术能够焕发新的生机,造福人民健康。”
北京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在明朝景泰年间得到很大发展而得名。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