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讲好中国故事:用摄影呈现非遗之美

讲好中国故事:用摄影呈现非遗之美
2021-07-27 10:57:15 文旅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异彩纷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脉的重要象征,也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无形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代相传中传递的实际上是群体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间,世代传承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和积淀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印记紧密相连,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器库,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人类文化的伦理基础、维系社会的价值核心和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多元的题材和丰厚的地方民俗特色,备受摄影师和摄影活动追捧与青睐,吸引了大批摄影师的镜头聚焦,用摄影作品来展现非遗。用光线来构造图像的摄影,是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这使得摄影作品往往相比文字媒介会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目光,并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观众从摄影师的作品中认识非遗、理解和感受非遗。因此,用摄影呈现非遗之美,讲好中国故事,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表现。

作为民族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包含了历史、地理等客观元素的积淀,也涵盖了技艺技法的传承。这些都可以成为摄影的切入点和表达角度。但实际上,非遗的继承就是匠人匠心的传承。因此对于非遗的摄影来说,究其根本应该是对“人”这一核心的表现,是要用镜头记录下人所赋予非遗的故事,凸显非遗项目背后的匠心精神。一个好的非遗摄影,离不开摄影师对于摄影语言和时间长度的巧妙运用。

首先,以摄影语言彰显匠心精神。本质上摄影就是在通过拍摄器材捕捉影像的“拍照”过程的基础上,融入摄影语言,将简单展现显示的“拍照”提升至影像创作的概念。这里的摄影语言,包括了构图、光线、色彩、虚实、动静等方面,是摄影师借画面向观众传递思想和意识的途径。对于多为陈列场景的非遗拍摄,由于缺乏非遗项目的其他直观元素,其的摄影成为了简单的记录,趋向于记录客观信息,而没有摄影师的主观表达。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虽具有一定的史料文献价值,但却很难凸显其中的工匠精神。因此,作为摄影师来说,需要寻找有限空间内可用的表现元素,在直观信息中注入摄影形式的内涵信息,以形成影像创作的艺术感,展现自己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趣味。例如根据拍摄场地和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焦段,无论是标准镜头的自然感、广角镜头的视觉张力亦或是长焦镜头的空间压缩感,都可以起到增强画面表现力的作用。通过摄影语言的巧妙运用,非遗背后的匠人匠心得以在摄影作品中凸显,而观众在欣赏艺术摄影作品时能够接收到画面图像之外所蕴含的内涵信息,进而解读出摄影师所表征的艺术编码信息,也就是非遗的工匠精神内核。

其次,用时间长度增强作品厚重。非遗在给摄影师提供了美妙的图像画面之外,非遗拍摄还拥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宣传。显然,走马观花的“一次性”拍摄是无法达到“弘扬与宣传”目的的,基于时间积累的耐心和深入的跟踪拍摄十分必要。要真正拍摄好一个非遗项目,摄影师除需要在拍摄前对项目本身的相关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学习研究之外,还需要根据项目本身特点制定主次分明的、周期性的拍摄计划,通过长时间的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观察与实践,抓住项目最佳的特定时间节点和季节要素,才能让摄影作品真实而又富有情感。例如,对于雨雪气候环境下的工作场景会让拍摄成品更具有画面感染力,清晨天未亮时或夜间的工作状态更利于展现照片背后的匠心精神之类……此外,摄影师还可以将拍摄周期内的照片编排成组,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不仅是对非遗项目中工匠精神的记录,同时也是摄影师自己的匠心体现。

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摄影人的使命与担当。只有潜心钻研,摄影人才能用摄影语言讲好“非遗”故事,用影像佳作展现匠心精神。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摄影镜头下的非遗之美。

唐昌布鞋(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唐昌布鞋(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郫县豆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郫县豆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文特邀作者:肖仁丽,四川传媒学院讲师,从事摄影、传媒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