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十分激动。这些年来,从申报到建设,再到如今成功入选,我很荣幸成为参与者、实践者与见证者。
大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共有13个世居民族,四级非遗项目共7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云南省第一。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州肥沃的非遗文化“土壤”,成为我们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底气。
白族三道茶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董丽(左二)率徒弟在云南省大理州凤阳邑有风小院展示白族三道茶。杨伟林摄/光明图片
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就必须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传承非遗。以前,非遗在大理州的认知度很低,为打开一扇让老百姓认识非遗的“窗口”,2016年,我们开始筹建大理州非遗博物馆。
当时经费很有限,我心里不禁打鼓:就这,能换来全州12个县市的传承人代表性作品吗?然而,事实很快给我“定了神”。来到鹤庆县,非遗传承人母炳林先生拿出一件银器,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件上好的珍品。还没兴奋两秒,高昂的市价让我一下泄了气。没想到,母炳林先生笑着对我说:“家乡建非遗博物馆,我全力支持。”就这样,这件鹤庆银器被我们成功“收入囊中”。剑川木雕、白族民居彩绘、甲马纸……每到一个县市,当地传承人都把最好的器具文物拿出来,全都低于成本价,有的甚至是无偿捐赠。感动之余,我们也备受鼓舞,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非遗博物馆顺利建成,我们又将一批传习所、文博馆等建在非遗项目的原生地,设在传统村落中,这样既能让这些非遗文化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也能让它传得开、唱得响。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一封2730字的奏疏经通政司到达御前,嘉靖皇帝阅后大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论治安疏》,作者是海瑞。疏中指责嘉靖一意玄修、侈兴土木、不视朝、名爵滥、薄于父子、戮辱臣下等问题,最后一句“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更是直接封神。
在古代,花朝节曾盛极一时,与元宵节、中秋节齐名,合称“月半节”,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产生是源于对“花神”崇拜,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花朝节期间祭祀花神、赏春游园、祈求风调雨顺。最早“花朝”一词并没有节日之意,而是与“月夕”并举,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春分之后,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意味着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正式到来。相较于寒冷肃杀、万物闭藏的冬季,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更青睐春天,很多重要的事,都安排在春天里。
最近,有关黑芝麻生发的广告又撩拨了一些人的心弦。实际上,老一辈早已口口相传着同样的信息:“多吃点黑芝麻,生发!”于是乎,什么黑芝麻丸、黑芝麻糊,尽情地吃吧。
故宫怪画《蜂虎》是清朝乾隆年间画家华嵒所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的主题是一只头像马蜂的老虎,形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古人管扎耳洞叫“穿耳”。穿耳戴耳饰的习俗起源甚早,早在夏代乃至更早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戴耳饰了。起初,男女都扎耳洞。周代往后,穿耳的人大都是女子。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又到一年踏青春游时。古代的文人雅士或骑行、或徒步,畅游青山绿水,亲近大自然。唐代诗人韦庄有诗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通过字典或是词典查一查它的拼音,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读了。那么古代没有汉语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有什么方法呢?
唐人柳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负责大都市洛阳治安的官员,竟然会因为穿衣问题而招来一顿毒打。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夜里,负责城市治安的洛阳尉柳诞上街巡逻,这本是职责所在,没想到柳诞却被自己的部属拦住去路。唐代宵禁制度严格,无论城市多繁华,黄昏之后皆会陷入一片死寂,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这帮衙役将柳诞当成了违反宵禁的街溜子,抓住后二话不说,直接暴力执法,将柳诞一顿痛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