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5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生日礼物
“非遗”颂盛世 匠心报祖国
文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胡丽齐 任桐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愿你月儿常圆儿女永远欢乐。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这是儿女在远方爱的诉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海网策划推出“传承技艺献礼祖国”活动,联手海南非遗传承人符秀英、黄玉英、吴名驹、陈桂红和民间艺人马萍珠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生日礼物,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符秀英献礼作品黎族双面绣《龙凤呈祥》匠人心语:“龙和凤代表吉祥如意。我想用这幅作品祝福祖国明天越来越美好。”
符秀英:绣出美好新生活
来自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符秀英今年54岁。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白沙目前唯一一名同时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的传承人。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绣了一幅黎族双面绣,名为《龙凤呈祥》。”符秀英对记者说,“龙和凤代表吉祥如意。我想用这幅作品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祝福,祝愿祖国明天越来越美好。”
2005年,40岁的符秀英回到老家白沙牙叉镇儋州村看望80多岁的姑妈符明兰。符明兰对符秀英说:“跟我学学双面绣吧。我已经老了,如果哪一天走了,就不能教你学习这门手艺了。”
为了不辜负姑妈的期望,符秀英开始学习双面绣技艺。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符明兰就去世了。
符秀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双面绣学好,不让姑妈留下永久的遗憾。此后,只要听说哪里有精美的双面绣图案,她就坐车前去观摩学习。有时,她还将那些精美的双面绣图案借回家,将图案复印下来,然后不断揣摩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学习中,符秀英的双面绣技艺日渐成熟,她的作品图案生动、色彩鲜明。
时至今日,符秀英仍然坚守着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传统刺绣技艺。她将一朵朵棉花手工织成细细的棉线,然后将棉线与黄姜等材料放入水中用柴火煮。经过反复浸泡后,棉线染上了深浅不一的颜色。“双面绣并不是先在布上画好图案才开始绣的,拿起针前就要在心里勾勒出整个图案。”符秀英说。
当地时间2019年9月6日下午,“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开幕。符秀英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针对黎锦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了专题发言,“我要让更多人看到黎族双面绣的美,让这门传统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黄玉英献礼作品黎陶《丰收》匠人心语:“这个黎陶米罐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我想将它作为礼物祝福我的祖国。”
黄玉英:泥火交融运匠心
制陶技艺在制陶人的手中不断薪火相传。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村民黄玉英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从玩泥巴到潜心钻研,从“依葫芦画瓢”到不断创新,她为古老的制陶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52岁的黄玉英制作陶器已有30多年。她的母亲羊拜亮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黄玉英学习制陶技术的启蒙老师。
“小时候,母亲在家里制作黎陶,我就在旁边玩泥巴。母亲经常用竹筐挑着自己做的黎陶去给我们换米吃。”黄玉英对记者说,那时的保突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制陶,但是她的母亲手艺最好。“白天,母亲在生产队里工作,晚上又在家里制陶。她用勤劳的双手养活了我们一家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黎陶换米的谋生方式早已消失,黎陶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尽管如此,黄玉英与母亲一直都在坚守手工制陶的传统工序。
在创作过程中,黄玉英发现,以前的黎陶作品设计较为单调。她又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黎陶上雕刻黎族图腾图案,为古老的“活化石”注入新的活力。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玉英制作了献礼作品——黎陶米罐,名为《丰收》。“母亲不仅将黎陶技艺传授给我,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生活不会亏欠勤劳的人。这个黎陶米罐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我想将它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福我的祖国!”黄玉英说。
马萍珠献礼作品剪纸《春蕾》匠人心语:“我在这幅剪纸作品中展示了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场景,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花砖是安徽省泾县茂林镇特有的一种古建装饰材料,主要用于门、墙、窗户的装饰。上品花砖呈青白色,不仅花纹清晰、图案雅致,而且具有手感轻柔、不沾灰的特点。明清时期,花砖开始普遍运用于茂林当地民宅中
3月28日,风筝制作艺人为孩子们讲解风筝文化知识。 当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调河头乡第什里风筝小镇开展“非遗风筝有传承”主题活动,邀请风筝制作艺人为孩子们普及风筝文化知识,指导孩子们制作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