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福建省科技馆拍摄的“英良贝贝”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新华社福州12月22日电(记者赵雪彤)22日,一件保存在恐龙蛋化石中的完美胚胎亮相福建省科技馆。该恐龙胚胎化石有着7200万至6600万年历史,是迄今为止科学记录的最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之一,揭示了恐龙胚胎与现代鸟类的密切联系。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交叉科学》上。
研究人员介绍,这只出生前的小恐龙看起来就像一只蜷缩在蛋里的小鸟,这又一次证明了今天鸟类的许多特征最早是从它们的恐龙祖先中演化出来的。
该化石是在江西省赣州市的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属于一只没有牙齿的兽脚类恐龙,目前馆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将这个标本昵称为“英良贝贝”。根据标本短高且无牙的头骨,“英良贝贝”被确定为窃蛋龙类。
研究团队发现,“英良贝贝”的保存姿势在已知的恐龙胚胎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头部位于身体下方,脚在两侧,身体背部沿着蛋的钝端蜷缩着。这种姿势与现代鸟类的胚胎类似,而在以前的恐龙胚胎化石中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情况。
据了解,鸟类在孵化前不久会产生一系列的收缩姿势,即弯曲身体,把头伸到翅膀下面。未能完成这种姿势的胚胎,孵化失败并死亡的概率会更高。
据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介绍,极少数恐龙蛋内保存有胚胎化石,是最稀有的化石之一,这些化石为研究恐龙的生殖、行为、演化以及古生态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将“英良贝贝”与其他兽脚类恐龙、长颈的蜥脚类恐龙和鸟类的胚胎进行比较,研究团队提出,原本被认为是鸟类所特有的收缩行为,可能最早是从几千万年或上亿年前的兽脚类恐龙中演化而来的。如何进一步检验这一假说,需要更多胚胎化石的发现。
12月22日在福建省科技馆拍摄的恐龙蛋化石。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12月22日在福建省科技馆拍摄的恐龙蛋化石。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12月22日在福建省科技馆拍摄的恐龙蛋化石。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12月22日,参观者在福建省科技馆拍摄恐龙蛋化石和模型。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12月22日在福建省科技馆拍摄的“英良贝贝”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12月22日在福建省科技馆拍摄的恐龙蛋化石模型。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作者:赵雪彤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得名。经历了100年的时光,大仰韶体系得以建构。但考古对仰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不知道的多于知道的,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丰富已有的认知。
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自11月20日开播以来,受到各界关注。
在社会飞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体验经济盛行的时代,博物馆的理念范式从“藏品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各类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了勾连博物馆历史文化和社会公众生活的桥梁,促进了博物馆教育、文化功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