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彩陶盆
一百年前,以发现仰韶文化为标志的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宣告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终结,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两千年。与此同时,仰韶遗址的首位发现者、仰韶文化的命名人——安特生,也启动了一场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纪大讨论。
百年一问发现仰韶
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思考这个问题——我从哪里来?一个国家,若想拥有更广泛的民族认同、更强大的凝聚力,也要解决类似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文明起源于何处?
近代以前,中国人不太研究这个问题,因为人们相信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的说法。然而到了近代,这一说法开始遭受内外夹击。在国外,有人根据一些中国习俗、神话或传教士的见闻等,臆想中国文化源自西亚、埃及、印度甚至中亚。比如在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就主张,中国民族的始祖黄帝是从巴比伦迁来的。
在国内,“由于受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传统的儒家学说受到批判,而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田野方法开始流行。”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历史学家开始怀疑古史的真实性。正如他的学生刘起釪所说:“把一向不认为有任何问题的绝对可信的我国煌煌古史系统来一个从根予以推翻,等于是向史学界投了一枚原子弹,释放出了极大的破坏力。”
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经历的内外交困局面激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不满。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萌发了民族主义意识。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给了中国人一个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身份。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得名。经历了100年的时光,大仰韶体系得以建构。但考古对仰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不知道的多于知道的,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丰富已有的认知。
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自11月20日开播以来,受到各界关注。
在社会飞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体验经济盛行的时代,博物馆的理念范式从“藏品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各类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了勾连博物馆历史文化和社会公众生活的桥梁,促进了博物馆教育、文化功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