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考古 > 正文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受国外学术界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观点的影响,相关研究往往把三种要素区分开来,分别追溯各个要素的起源当作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文明起源就是追溯最早的文字符号、最早生产的小件铜器工具或武器、最早的城堡出现在何时何地。这种做法人为地割裂了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把本来属于一个文明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似乎互不相干的个体。

我们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整体观,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各个方面都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即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行考察,尤其注重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社会整体观的运用,还体现在研究视野的拓展,即运用全球史理念开展研究。就是把世界的人类文明看成一个整体,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都是这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放在全球的范围中去考察。一是注意考察中华文明与境外其他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彼此对文化因素的吸收与借鉴。二是注意人类文明中不同古老文明的特点和发展道路的比较。通过不同文明之间异同的研究,探讨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道路,并探索内在规律。同理,研究我国某一区域的文明化进程,也要把它放在中国的范围,从全国的视野、从该区域的文明化进程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去考察。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把对生产力的全面考察作为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究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恩格斯还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进入21世纪之前,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除了对冶金术的产生进行追溯之外,极少对生产力发展状况进行详尽的考察。因此,对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以及与生产关系变化的关系缺乏基于系统研究得出的认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把对文明起源和形成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设置了生业与技术的课题,分别对公元前3500年到1500年期间各个地区农业、家畜饲养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对农业的考察不仅仅是究明各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而且对各种农作物和家畜所占比例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对手工业的考察不仅包括对冶铜、琢玉、制陶、髹漆等工艺技术的研究,还注意考察这些高技术含量手工业被王权控制的过程。通过上述研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研究表明,公元前4000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的农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包括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新的农具和耕作技术的出现等。正是由于长江和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为这些地区社会分工与分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陶塑猫头鹰头资料图片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作为文明探源研究的重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在探源工程中,把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并注意研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分工和分化的出现,阶层分化到阶级的形成,权力的出现与强化到国家的产生,经济基础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以及区域文明信仰体系的形成等。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6000年到5000多年期间,各地区出现了面积在数十万乃至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说明随着各地区农业的发展,人口规模显著增加,并出现了人口的集中,形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邑。这一时期,出现了制作精致的玉器和陶器,这些制品显然不是家家户户都可以生产的,说明手工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并且某些高技术含量手工业生产可能出现专业化(专业工匠家族世代传承)。这一时期,出现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的大型墓葬。墓葬中随葬的贵重物品不见于中小型墓葬,暗示这些珍贵物品可能已经成为标志持有者身份的“礼器”。而这些礼器的生产和使用已被权贵阶层掌控。这些“礼器”中,既有武器类,还有用于祭祀的用具。祭祀用品的出现,表明此时期原始宗教信仰得到发展,它们在大型墓葬中随葬,表明祭祀神灵的权力也被权贵掌控,而这又成为权贵阶层加强其对社会掌控的重要手段。这就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社会底层民众的社会地位变化及他们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以往研究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点往往都在社会顶层,即王和官僚机构,忽视对社会一般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其在文明演进中作用的研究。在探源工程中,我们提出“多层次”地研究社会的思路,既注重对社会顶层的研究,也注意社会中下层阶层的研究。具体而言,我们不仅仅研究都城和区域性中心,还注重对一般聚落的考察。如对良渚古城附近的良渚村落玉架山遗址的发掘,可知该村落由分成几个单元的建筑区和墓地构成,可以看出一个基层村落内也有社会地位的高低和保有财富的差别;在良渚古城附近的茅山遗址,由居住区、墓地、水田区等构成,可以了解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生产生活情景。我们还对多个都邑性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及其周围居住址进行发掘与研究,考察手工工匠的生产生活情景。通过这些社会基层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使我们得以立体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面貌,得以了解王权和国家的基层社会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浙江余杭瑶山7号墓出土良渚文化山形玉饰资料图片

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文明起源到形成过程中社会的阶层分化

研究文明社会从哪里入手?不同学者根据对文明产生原因的不同理解而采用不同的研究路径。认为战争导致文明产生的,注重考察战争的出现和激化及其对王权产生的作用;主张贸易的发展导致文明出现的,注重考察不同地区之间贸易的发展状况;主张灌溉系统的建设导致文明产生的,注重考察灌溉系统的出现与发展及其对促进文明产生的作用;主张神权导致文明产生的,注重考察信仰和祭祀的发展状况。

探源工程秉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从社会出现贫富贵贱的分化入手,作为文明起源开始的标志。从不同阶层地位的变化来考察文明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愈演愈烈,权贵阶层掌握的财富越来越多,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而社会基层的民众则无论从财富还是权利的角度都是每况愈下,沦落到被统治、被奴役的境地。因为他们可能还是权贵阶层乃至是王的“族人”,所以一些学者否认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进入了阶级社会,但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就可以透过亲族关系的表象,看到存在的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实质。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确实是我们分析社会的钥匙,可以拨开迷雾,清晰地认识文明社会的状况。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在探源工程中,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文明化进程”)进行动态考察,从总体上和长时段进行考察和把握,注意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又注重考察阶段性变化。

在文明化进程的研究中,我们运用量变质变规律,考察文明起源阶段文明因素量的积累,到文明社会质的变化。把距今8000年左右各地的史前社会开始出现贫富贵贱分化的端倪作为各地文明起源的起点,把社会分化的发展、权力的强化过程作为研究社会变化的重点,研究史前社会从文明因素量的积累即社会分工和分化、权贵阶层的出现,到质的变化——王权和国家的出现,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史前社会从文明起源,到古国文明的形成,再到以夏王朝的建立为标志进入王国文明阶段,最后,以秦王朝的建立为标志进入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注重探讨导致文明发展变化过程的内因与外因。探源工程不仅探讨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而且还致力于探讨中华文明为何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为何会形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为引领的历史发展趋势。既要探讨“过程”,又要探讨“原因”“动力”。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与近20个大的自然科学学科联合攻关,对各个区域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环境背景、生业基础、珍贵资源的获取与掌控、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互鉴及其产生的作用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与动力等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中国考古材料,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如果依据这样的标准,中华文明只能从以殷墟为首都的商代晚期算起,只有3300年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探源工程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可知,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这“三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图案也未被认可为文字。由此可见,“三要素”并非绝对标准。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为参考,有百年考古获得的极为丰富的考古材料,理应努力提出符合中国实际、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观点,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庙资料图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