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宇在“战国错金银云纹犀牛尊”的复制工作中
张鹏宇(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所长)
“考古”“文物”对于儿时的我来说是神秘的。我钦敬那些有机会修复文物的人,能用一双巧手将锈迹斑斑、支离破碎的国宝修复成完整、精美的样子,也羡慕他们能用双手去触摸和感受历史,与古人“对话”。怀着对这一领域浓烈的好奇心,我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2012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跟着老师傅学习青铜器的传统修复和复制技艺,一点点积累经验,至今已整整10年。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恰恰是对这项工作的绝佳诠释。记得在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文物修复行业的工作核心更多是将文物按以往的经验修复完整、修旧如旧,最重视的是文物展示呈现。10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手段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和丰富,正是“与时代共进”。
如今,文物保护修复和复制工作与旧时不同的是,所有文物在修复前都要做“体检”。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对文物及相关样品进行分析检测,修复师根据“体检报告”再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也会持续利用仪器检测,随时掌握文物的健康情况;保护修复完成的文物,我们也会提出保存或展览的建议,比如对展陈微环境的调控。随着“预防性保护”理念的不断延伸,只要有文物出库,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并根据文物本体保存状况给出文物包装运输、展陈环境、展陈方式等方面的建议。
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先进的科学检测仪器是不可或缺的。2019年我们保护修复了馆藏文物——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偶方彝,这件器物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后,是经过修复才变成我们现在肉眼看到的器型完好的样子的。但由于早期修复缺少档案记录,仅凭肉眼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这件器物经过了哪些修复处理。最终在多种仪器的综合检测下,我们才发现这件偶方彝是由多块碎片拼接而成,并经过了10处以上区域的补配,竟是如此“脆弱”。
对文物的细心呵护,其目的无疑是为了“人人共享”。科研也是文物修复的重点工作。在修复工作中,我们会开展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文物制作工艺、文物腐蚀原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方法、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努力向公众阐释和展示更多关于文物的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先后在山东、河北、甘肃、湖北分别成立了工作站,通过不断与博物馆、高校合作开展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以及课题研究,为文物保护行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我还参与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相关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希望不断为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添砖加瓦。
从历史文化中感受到自信与自豪
牛爱君(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者)
2002年的3月6日,我看到《北京晚报》上刊登了一则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于是怀着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敬畏与对知识的渴望,勇敢地报了名。经过考核,我幸运地成为一名文博志愿者,不承想这一干就是20年。
我从事分析仪器相关工作,与文博并不沾边,在做志愿服务工作前,我对文博领域的了解其实十分有限。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学习与传承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是终身的责任。因此,成为国博志愿者、有机会得到文史专家的培训授课,极为难得,我倍感珍惜。
作为志愿者,我的主要工作是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对每一个展览的讲解,我们都要经过培训、试讲、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服务。最早我们没有服务时间的要求,直到2011年,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我们的志愿者工作迎来了新的变化。志愿讲解服务开启了制度化发展的新时期,所有志愿者每年至少服务25次、40小时以上,我最高的纪录是1年服务100小时以上。疫情发生前,我们又开展了定时定岗讲解服务,在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的路上不断探索。
10年间,我们不仅在国博的展览中为公众服务,还走出博物馆,到打工子弟学校中为孩子们提供讲解服务,把我们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传递给青少年,也努力让他们感受文博的魅力,正像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宣传口号呼吁的:“文物保护人人有责,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我记得在面向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举办的“小小志愿者”活动中,我们依托国博馆藏精品文物,为孩子们编写了历史文化故事和剧本,并为小志愿者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排演,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志愿讲解员来自公众,我们从一无所知到能够为人们传递知识,这种转变正是对更多普通观众参与文博事业的最佳鼓励与号召。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持续学习,持续为公众服务,不断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对我个人而言,20年的志愿者经历我有大量的时间接受博物馆氛围的熏陶,让我爱上了博物馆。看到一件件文物,我总会在心里感叹我们国家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不觉赞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从历史文化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自豪。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