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也是位健身达人,他使用过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坡仙功”,有一种“香泉养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桥功”套路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结合行走开展的。
但如果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明沈仕《摄生要录·行立》即有类似观点:“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习武”
《义和团档案史料》:“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
与以前各个朝代相比,自元代开始,中国人的健身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习武成为首选。所谓“习武”即习练武术。武术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上“止戈”手段都属武术;侠义仅指徒手相搏技术,靠肢体动作完成。如果再缩小一下外延,武术即“拳术”,不懂拳法,就谈不上会武术。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便认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明清时,武术能成为盛行的健身方式与元朝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严禁中原民间私藏武器,家里连菜刀都不能随便拥有,这使徒手搏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普及。
明朝则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习武。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中便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
明朝时,各种武术流派也因此应运而生,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如今深受习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明朝时成熟起来的,如少林武术,当时即已天下无双,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称:“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风尚推到了极点。据《义和团档案史料》,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直隶总督荣禄在奏折中曾写道:“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的本义并非出于“增强人民体质”的考虑,而是为“御侮”和“防贼”,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习武健身运动的发展,现代最为流行、广受欢迎的“太极拳”就是清朝时出现的。
这股“习武”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民间的健身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在习武的同时,明清人还爱“练功”健身,西方人称中国武术为“中国功夫”,便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