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期间,这位生性善良的鞋匠悉心照料一位年老的难友。这位难友是意大利神父,对他的关切甚为感激,临终前将秘藏在米兰的大批财宝相赠。
七年后,皮克刑满出狱,找到那批财宝,立时成为大富翁。经过乔装打扮,他回到巴黎,应聘到卢比昂的咖啡店做伙计,逐渐弄清自己被诬下狱的真相。于是他走上复仇的道路,先把卢比昂搞得家破人亡,再将他的两个同伙杀死。在追杀他的第三个同伙阿吕的时候,皮克反被他杀害。阿吕逃到英国,在向牧师忏悔时讲述了这个嫉妒、诬陷与复仇交织的故事。牧师将故事记录下来,转交巴黎警察局归档保存。
大仲马认为,这个故事是“一块难得的璞玉”,可以用来“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的“雕琢”从构思开始,着力使一个个人复仇故事变得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这时的大仲马已具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原来,他父亲是祖父在加勒比海岛上同当地黑人家奴所生,年轻时在拿破仑麾下效劳,拥护共和,反对封建王权。具有四分之一黑人血统的大仲马,受父亲的影响,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痛恨波旁王朝复辟,曾背着双管枪热情参加推翻复辟王朝的战斗。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角度出发,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由三十多年前拿破仑当政时期,改为十多年前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把个人的妒忌行为改为政治上的陷害,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复辟王朝。同时,为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他决定给故事涂上一道奇幻的色彩,将巴黎的监牢改为神秘的伊夫堡,将主人公由皮鞋匠改为历经风浪的海员。
写作框架确定之后,大仲马前往马赛,专门探访伊夫堡。他详细考察了这座政治监狱的情况,那里曾关押的名叫若泽·库斯托迪奥·法利亚的葡萄牙神父的命运令他尤感兴趣。这位神父思想开明,曾在巴黎投身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可是,他毕竟是外国人,不受巴黎的革命者信任,就懊丧地辗转到马赛来教书。因为传播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不久就被关进伊夫堡地牢。十八年后,他获释出狱,死于贫困潦倒之中。
大仲马将这位葡萄牙神父的故事,同皮克遇到的那位意大利神父的故事糅合在一起,在后来题名为《基督山伯爵》的小说中,塑造了阿贝·法利亚长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复仇的故事
《基督山伯爵》以货船“埃及王号”从亚历山大港返回马赛开始。途中,船长不幸病亡,年仅十九岁的大副爱德蒙·邓蒂斯勇敢地担当起船长的责任,使货船顺利返航。船主对这个年轻人极为赞赏,准备提升他为船长。这引起在船上作押运员的邓格拉司的嫉妒。邓蒂斯回来后,准备同美丽的姑娘美茜蒂丝结婚。这又引起暗恋着美茜蒂丝的堂兄弗南的嫉妒。
邓格拉司于是同弗南勾结在一起,以邓蒂斯在回航途中曾在拿破仑流亡的厄尔巴岛停留为由,写信诬告他“与拿破仑党人勾结”,有“谋反”之意。马赛的代理检察官维尔福见信后立即将邓蒂斯逮捕。经搜查,在邓蒂斯身上发现一封与拿破仑党人有关的信函。尤令维尔福惊诧的是,信函的接收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正被指控为拿破仑余党头目的生身之父。他生怕自己受连累,立即将信件烧掉,不加审讯就将邓蒂斯关进伊夫堡大牢。
全部用石头修建的伊夫堡不但非常坚固,而且戒备森严。邓蒂斯一进来就感到逃脱无望。几个月后,他在囚室听到一种奇特的声音,好像从隔壁传来。原来,隔壁的难友在偷偷挖掘逃跑的地道,没料到竟挖到他的囚室。难友是一位蔼然长者,来自意大利的天主教长老阿贝·法利亚。共同的命运使两人很快成为忘年之交。通过这条秘密通道,他们暗中相互来往。长老不但帮助邓蒂斯厘清入狱的原委和可能的诬告人,还教他学到不少科学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