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大仲马与伊夫堡:《基督山伯爵》的灵感之源(3)

2016-12-06 15:10: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邓蒂斯尊重长老,尽力照顾其起居。两人本来密谋一起逃走,但长老癎厥病复发,难以行走。他于是把自己的一个重大秘密透露给邓蒂斯:他拥有一大批财宝,秘藏在地中海小岛基督山的洞穴中。他鼓励邓蒂斯尽力逃走,利用那些财宝去复仇雪恨。

不久,长老病故,狱卒将其尸体装进粗布袋,计划在深更半夜扔到大海中。邓蒂斯闻讯,急中生智,趁狱卒不在时,玩了一个掉包计。他将长老的尸体弄到自己的房间,自己则钻进尸袋,屏住呼吸,等待被扔掉。果然,夜半时分,狱卒把布袋拖到海边,抛进波涛汹涌的大海。邓蒂斯打开裹尸袋,凭借作为水手的游泳本领安然逃生。

邓蒂斯按照长老生前的指点,找到埋藏在基督山中的巨额财宝,计有金条、银锭、宝石、珍珠和美玉,简直价值连城。由此,被关了十四年地牢的邓蒂斯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翁。

经秘密调查,邓蒂斯发现,陷害他的人确实如法利亚长老所分析,就是邓格拉司、弗南和维尔福。他们均已飞黄腾达,在巴黎上流社会的“钱堆里打滚”。邓格拉司成为金融巨头,受封为伯爵;弗南从军后晋升为中将,也受封为伯爵,并娶了美茜蒂丝为妻;维尔福也是高官厚禄,担任巴黎首席检察官。

经过八年的周密策划,邓蒂斯化名基督山伯爵,打进巴黎上流社会,迫使三个罪人分别自杀、变疯、沦为一文不名的穷光蛋。冤仇既报,他即远走高飞,离开了巴黎。

大仲马在这部作品中,将藏宝之地设定为基督山,据说是出于他对基督山的一个许诺。基督山是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当年属法国,现属意大利。有一个流播甚广的传说称,在创作这部作品的两年前,大仲马曾随同拿破仑的侄孙游览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寻觅拿破仑1814年被欧洲封建联盟军打败之后流放到那里的遗迹。在离厄尔巴岛不远的地方,他发现有一个叫“基督山”的荒凉小岛。他虽然没有登上去,但笼罩着小岛的荒蛮而神秘的气氛令他着迷,誓言将来一定以它为题写本小说。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大仲马喜欢“基督山”这个名字,看来一是它同拿破仑有点联系,二是它当时鲜为人知,又饱含浓重的宗教意味,容易引发读者的种种猜想。地名之后加上“伯爵”,把复仇心切的邓蒂斯造就成一个神秘人物,进一步增强了小说情节那种神秘莫测的氛围。

今日伊夫堡

《基督山伯爵》从1844年起在《辩论日报》连载,一年半后出版单行本。小说政治倾向鲜明,三个反面人物是政治、军事、金融三个方面的代表,他们从飞黄腾达到罪行得报,是对封建复辟王朝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小说情节紧张生动、充满浓厚传奇色彩,具有很强的的艺术感染力。从连载到出书,法国出现人人争读的热烈情景。这使大仲马再次名利双收,也使过去不为大众所知的伊夫堡名闻遐迩。

我曾两次参观伊夫堡。从马赛的老港出发,微风吹拂,海水生波,仅一刻钟,划艇就抵达伊夫堡所在的伊夫岛滩头。小岛由石灰岩构成,乱石满地,寸草不生,阒无人迹,显得荒凉而孤寂。小岛四周的岩石似刀削斧劈,陡峭险峻。巉岩峭壁的边缘修建有石头围墙,墙上修建有堞口,严防来自海上的侵犯。围墙之内,北边有一座巍然耸立的瞭望塔,南边则矗立着一座由三个碉楼和一片房舍组成的城堡式建筑。像西欧各地常见的城堡一样,这座建筑也是用方石垒砌,半腰上修建有炮眼,顶端则有雉堞。这座军事防御设施,最多时据说曾有三百名士兵把守。

三个碉楼之间那片房舍,大致呈方形,每边长约二十八米。跨过木制吊桥,通过一个低矮的小石门,就走进城堡的内部。整个建筑的中心是一个陡然壁立的小天井,周遭是两层的小楼房。楼房的每层都是一个个安装着铁栅栏的黑洞,黑洞里面是一个个石头垒建的小房间。房间原是驻军的营房,后改为关押犯人的囚室。囚室有五十多间,用阿拉伯数字编号。透过铁栅门可以看到,囚室大小不一,墙壁上均开有一个小洞作窗户。一缕光线从小洞照射进来,反衬得室内更加幽暗。据介绍,当年,囚犯根据不同的出身和贫富,在这里受到不同的待遇。出身低微和贫穷者,被关押在狭小而阴暗的囚室;出身高贵和富有者,则被关押在较为宽敞的囚室,不但有较大的窗户通风,还有壁炉取暖。